第241章 人才返乡,集资建房 (第3/3页)
最麻烦的是住房问题。
改造的宿舍很快就不够用了,有几家人只能暂时挤在亲戚家。
时间一长,亲戚也有怨言。
林东每天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头发都白了几根。
但他知道,这是成长的代价。
一个村子要发展,就像孩子要长个儿,总要经历疼痛。
一天深夜,林东还在大队部里翻看账本。陈国庆推门进来:"林书记,这么晚还没睡?"
"睡不着。"林东苦笑,"这人才是回来了,可怎么用好他们,真是个难题。"
陈国庆在他对面坐下:"我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
"说说看。"
"咱们可以成立一个技术攻关小组,把有技术的人集中起来,专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这样既能发挥大家的专长,又能形成合力。"
林东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还有呢?"
"住房问题,我觉得可以发动大家自己动手。我在城里见过,很多单位都是职工集资建房。”
“咱们也可以试试,村里出地,个人出钱出力,建成后按贡献分配。"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天都亮了。
林东的眼睛熬得通红,心里却亮堂堂的。
天一亮,他就把几个队长和老支书又叫到了村委会。
“集资建房,技术攻关。这是国庆提的两个法子,我觉得能行。”
话音刚落,会计老宋的眉头就拧成了疙瘩:
“想法是好。可集资,谁家现在能掏出钱来?前年遭了灾,去年刚缓口气,家家户户的钱,都攥在手里给孩子交学费、买化肥呢。”
“是啊,”生产队长也说,
“就算掏了钱,怎么分?张三家五口人,李四家两口人,出的钱一样,分的房能一样吗?这事儿一开头,就得乱套。”
林东没急着反驳,他把自己的存折拍在桌上:
“这是我全部家当,一千二百块。我第一个交。房子我不要,就当是给村里的启动资金。”
所有人都愣住了。
陈国庆也站起来:“我刚回来,没多少钱,三百块,我也交了。我住仓库就行。”
李铁柱二话不说,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一沓钱,数了五百块放在桌上:“算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