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圣人之辩,道在何方? (第3/3页)
!儒法之争!千古难题啊!”
“我站法家!特殊时期就得用雷霆手段!先用法把框架搭起来,不然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楼上肤浅了!我站儒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光靠法律有什么用?那是高压锅,迟早要炸的!必须先用‘仁爱’把大家的心拢到一起!”
“吵什么吵!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先用法家定规矩,再用儒家教化人心,内外兼修,这才是王道!”
“对!始皇帝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外用法家,内用儒学,才有了后来的大汉,才有了我们几千年的大一统!”
华夏的观众们,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看客,而是仿佛化身成了当年稷下学宫里的学子,纷纷下场,为自己支持的学派站队,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一场全民参与的“百家争鸣”,已经在现实世界里,提前预演了。
擂台之上。
韩非子听完孔子的话,冷笑一声。
“孔夫子,您说的,是太平盛世的理想国。可现在,是战争!”
“对敌人,讲‘仁爱’?对那些想置我们于死地的宵小,也讲‘教化’?”
“恕我直言,这非仁,而是迂腐!”
“法,就是刀!就是剑!就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有让所有人都知道,犯错的代价是什么,他们才不敢犯错!只有先让他们‘怕’,才能让他们‘敬’!”
“若无雷霆手段,何来菩萨心肠?!”
韩非子的话,字字珠玑,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冰冷和残酷。
孔子却不为所动,他只是平静地看着韩非子,缓缓说道:
“韩非先生,你只看到了法的‘威’,却没看到法的‘限’。”
“法,能约束人的行为,却无法约束人的思想。倘若人心不服,纵有万千律法,也不过是废纸一堆。他们总能找到法律的漏洞,总能阳奉阴违。”
“而仁,看似无形,却能直抵人心。它建立的,是思想的防线,是道德的共识。当所有人都从心底里认同一个目标时,他们便会自觉地,去维护这个目标,甚至愿意为之牺牲。”
“这股力量,远比任何严刑峻法,都更加强大,更加持久。”
“先有认同,后有秩序。这,才是正道。”
两位圣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一个主张“以法为基,建立绝对秩序”。
一个主张“以仁为本,凝聚思想共识”。
两种截然不同,却又都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治世之道,在所有人的面前,激烈地碰撞着。
始皇帝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偏袒。
他知道,这场辩论,没有对错。
这正是“百家争鸣”的魅力所在。
它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让后人去选择,去融合,去开创属于自己时代的新道路。
就在儒法两家相持不下之时,一个慵懒的、仿佛没睡醒的声音,突兀地,在所有人的心底响起。
“唉……吵死了。”
“你们两个老头子,一个要把人绑起来,一个要给人洗脑,都挺没意思的。”
“要我说,什么仁啊,法啊,都太麻烦了。”
“不如,让他们都去做个梦,梦里啥都有,不就天下太平了?”
这个声音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孙悟空更是眼睛一亮,失声叫道:
“是那个睡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