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3章 宁王南昌举“义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3章 宁王南昌举“义旗” (第3/3页)

杂的寂静。

    朱元璋脸上的狂喜微微一滞,目光复杂地看向自己这个温厚仁孝的长子。

    他听懂了朱标话里的未尽之意——靖难之役,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标儿这一脉!

    标儿这是在用最平静的语气,诉说着最锥心的痛楚!

    他看似豁达的话语背后,是对自己血脉传承在残酷皇权斗争中凋零的无奈与悲凉!

    到了正德年间,他朱标还有没有直系后人留存于世?

    恐怕……早已湮没在尘埃里了。这份隐痛,让朱元璋方才的狂喜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朱棡被大哥堵得一时语塞,只能悻悻地哼了一声。

    朱棣看着大哥挡在自己身前的背影,听着他那包含万千心绪的话语,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方才的怒火化作了沉甸甸的愧疚与酸楚。

    徐达、蓝玉等人则默然垂首,皇家的恩怨情仇,是他们这些外臣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禁区。

    --

    千里之外,钱塘江畔的草庐内。

    罗贯中与施耐庵师徒二人,也正凝神望着天幕中那面猩红夺目的“奉天靖难”大旗,以及南昌城头那位振臂一呼的宁王身影。

    案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稿依旧摊开着,停留在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却始终高举“汉室宗亲”旗帜的篇章。

    “老师,”罗贯中放下手中的朱笔,望着天幕,声音带着一丝探究与思索,“您看这宁王……高举义旗,檄文直斥朝廷无道,以‘太祖不血食’为号,聚兵南昌……此情此景,像不像那汉末昭烈皇帝刘备?虽暂居一隅,却心怀社稷,志在匡扶?”

    施耐庵捋着花白的胡须,浑浊的目光在天幕上那面猩红大旗和宁王模糊的身影上停留良久,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苦笑:“形似……而神未必同啊,贯中。”

    他指着天幕:“刘备漂泊半生,屡败屡战,其志坚韧,其行虽困顿却不失仁德之名,故能聚关张诸葛之杰,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这宁王……”

    施耐庵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洞穿世事的锐利,“你看他檄文,‘莒代郑’,字字如刀,直指中枢,怨毒之气几乎破幕而出!他起兵之地南昌,非是边陲,而是腹心!此非流亡聚义,而是腹心之地悍然举兵!其势看似汹汹,其心……恐非纯为‘奉天靖难’,而意在……”

    后面的话,施耐庵没有说下去,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指,在书案上那个刚刚被他撕碎的的草稿纸堆上,轻轻点了点。那堆纸屑,正是之前被朱寿刺激后撕掉的关于“曹操”的构想。

    罗贯中心领神会,眼中也闪过一丝了然和凝重。他重新看向天幕中那位意气风发、立于城头的宁王,喃喃自语:“是啊……檄文怨毒,腹心举兵……这是孤注一掷的豪赌,是烈火烹油的险棋。他要做的,恐怕不是流亡的昭烈,而是……直捣黄龙的……”

    他也没有说出那个名字,只是目光下意识地瞟向了书稿中另一处,那里隐约可见“张角”二字墨迹。

    师徒二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和一丝不祥的预感。

    无论这宁王是欲效仿昭烈匡扶汉室,还是想效仿张角席卷天下,在这权奸(朱寿)当道、中枢混乱的时局下,他这面“义旗”所点燃的,恐怕绝非仅仅是希望之火,更可能是将整个大明拖入更深战乱与分裂的燎原烈焰!

    天幕的光芒,定格在南昌城头那面猩红的“清君侧”大旗上,猎猎招展,殷红如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