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4章 万子万孙万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94章 万子万孙万历 (第3/3页)

冀的复杂神情。

    他微微颔首,目光投向殿侧。镜头随之移动,定格在一个穿着小小亲王服饰、约莫四五岁、粉雕玉琢的男孩身上。

    他站在母亲李贵妃(即后来的李太后)身边,睁着一双懵懂清澈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肃穆的朝堂和跪倒一片的大人们,浑然不知自己已成为这场关乎帝国未来的大戏核心。

    【隆庆元年正月十八日】,画面再次聚焦隆庆帝。他坐在书案后,案上铺着明黄的绢帛。他提起御笔,饱蘸浓墨,神情庄重无比。他看了一眼侍立在旁、同样屏息凝神的李贵妃(未来的李太后)和她身边那个仰着小脸、充满孺慕之情的儿子。

    隆庆帝提笔,在绢帛上郑重地写下三个大字:朱翊钧。

    写罢,他放下御笔,招手让儿子近前。他伸出宽厚的手掌,轻轻抚摸着儿子柔软的发顶,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遍大殿,也穿透光幕,落入洪武君臣耳中:

    “钧儿,过来。父皇今日为你赐名——钧!”

    他看着儿子懵懂的眼睛,一字一顿,仿佛要将这名字的意义刻进儿子的血脉深处:

    “钧者,何也?古之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轻重缓急,运转调和,皆在一心!此意至大至深!吾儿,你当念念不忘!时时谨记于心!”

    幼小的朱翊钧似懂非懂,却在那份沉甸甸的父爱和期许下,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小的脸上努力做出庄重的表情。

    光幕下,奉天殿前一片沉寂。

    朱元璋看着光幕上隆庆帝为幼子赐名时那郑重而充满希冀的脸,又看着那个努力学着大人模样点头的孩童,再联想到他后来十岁登基时龙椅上的惶恐……心头的惊涛骇浪似乎被一种更为深沉复杂的情绪所取代。

    他缓缓地、长长地、仿佛要吐出所有郁结般,吐出了一口浊气。紧绷的身躯一点点松弛下来,重新坐回了宽大的龙椅。脸上那惊骇欲绝的惨白褪去,只剩下一种阅尽沧桑后的疲惫与释然,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荒诞感。

    “算了……”老朱的声音响起,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沙哑,打破了奉天殿前的死寂。

    他侧过头,目光越过了自己的儿子们,落在了侍立在下首武勋班列最前方的魏国公徐达身上。

    这位与他一同尸山血海里滚爬出来的老兄弟,此刻也正望着他,眼中同样有着对遥远未来的复杂感慨。

    朱元璋嘴角扯动了一下,似乎想笑,最终只形成一个苦涩的弧度。他伸出手,隔着几步远的距离,虚虚地拍了拍徐达那厚实如山的肩膀方向,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殿前:

    “天德(徐达字)啊,咱带着你们提着脑袋打江山的时候,刀头舔血,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哪敢想……哪敢想这江山能坐二百七十六年呐?”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光幕上那个写着“276年”的冰冷数字,又掠过那坐在巨大龙椅里、显得无比渺小的万历小皇帝,最终化为一声带着无尽感慨的叹息:

    “二百七十六年……嘿,够本了!够本了!”

    这声叹息,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了洪武君臣的心湖,激荡起层层叠叠、难以平复的涟漪。是庆幸?是悲凉?是对漫长国祚的骄傲?还是对那宿命般终点的无力?

    无人能答。只有光幕上那巨大的“276年”字样,如同一个冰冷而永恒的句点,悬在洪武十三年的中秋月夜,悬在每一个大明开国者的心头。

    夜风吹过,带来深秋的寒意,卷起几片早凋的落叶,打着旋儿,落向那沉默的、铺满月华的宫砖地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