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湖东力量 为革命与渡江战役拼搏 (第1/3页)
在散兵老街,黄老五饭店曾是一方独特的所在。老板黄施云,这位身份特殊的中共地下党,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一段段传奇。
曾几何时,曾山、曾希圣等革命志士,以黄老五饭店为隐秘据点,穿梭其间,开展了诸多意义非凡的工作。黄施云以饭店老板的身份作掩护,巧妙地传递情报、组织联络,宛如一位幕后的指挥家,将革命的线索有条不紊地编织在一起。这里,见证了无数次秘密的商讨、紧急的部署,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革命的希望与使命。
抗战期间,黄老五饭店更是成为程明远在焦湖的首个联络点。在那段烽火岁月里,它如同一座灯塔,为革命同志指引着方向,传递着至关重要的信息,在抗战的艰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抗战胜利的曙光并未给黄施云带来安宁。随着局势的变化,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清除共★★的力量。黄施云因被地方反动势力告发,不幸落入敌手。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妄图从他口中获取共★★的机密,可黄世云咬紧牙关,宁死不屈。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黄施云心中只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他的眼神中透着无畏,每一次遭受折磨,都更加坚定了他保守秘密的决心。通过多方力量营救,黄施云获得释放。黄施云虽被致残,一颗革命的心从未改。
1945 年 10 月初,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了适应党的秘密活动需求,便于灵活周旋,中共巢无县委遵照皖江区党委的指示,在江南苏皖交界的高淳、宣城县月亮湖,悄然设立了党的地下交通站。这个交通站,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一颗关键棋子,肩负着传递情报、联络同志等重要使命,在隐蔽战线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彼时,国内局势复杂多变,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扼杀共★★的力量,革命形势愈发严峻。月亮湖交通站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它巧妙地隐藏在当地的生活百态之中,交通站的同志们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工作。
到了 1947 年春,出于战略布局的调整,交通站移至宣城、郎溪交界的沈村。在这里,它成功联系上了华东局国区部,并归属其领导。这一转变,为党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方向,使得交通站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同年 10 月,中共芜当宣工委成立,交通站随即改属工委领导,并迁回月亮湖。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交通站继续默默运转,如同精密的齿轮,与整个革命事业紧密咬合。
直至渡江战役胜利,全国解放的曙光初现,这个地下交通站才圆满完成了它的使命,光荣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征程。
在交通站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位关键人物功不可没。万鹤龄自 1945 年 10 月至 1948 年 12 月担任负责人,他以沉稳的性格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交通站的同志们在艰难险阻中坚守岗位。面对敌人的盘查与搜捕,万鹤龄总能冷静应对,巧妙化解危机,确保情报传递的安全与顺畅。
徐干则在 1945 年 10 月至 1948 年 7 月期间,为交通站的工作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他思维敏捷,行动果敢,多次深入险境,传递重要情报,为党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在这看似平凡却充满危险的岁月里,交通站的同志们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与考验。敌人的步步紧逼、环境的恶劣多变、物资的匮乏短缺,都时刻威胁着交通站的生存与运转。他们如何在重重困难中坚守下来?又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都在等待着被揭开,成为革命历史中一段璀璨而又悲壮的篇章。
在湖东县,这片承载着革命希望的土地上,党的秘密联络点在巢南一带悄然展开活动。它宛如一颗深埋在敌人腹地的火种,肩负着特殊而艰巨的使命,直属湖东游击队以及关河,尚临、槐林三区联络点,构建起了一张紧密的地下情报网络。
县委特派员夏正寅,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指挥者,尽管其具体信息不详,但他的存在无疑为整个联络点的运作注入了坚定的信念与明确的方向。他穿梭于各个联络点之间,传递着上级党组织的重要指示,协调着各方力量,确保革命工作在隐蔽而有序地推进。
而游击队长谢龙普,在 1945 年 10 月至 1945 年 12 月这段关键时期,带领着游击队员们活跃在湖东县的土地上。他勇敢无畏,足智多谋,凭借着对家乡地形的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