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章:情绪的定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章:情绪的定义 (第2/3页)



    你们面对情绪的时候,都在自我控制,微调,想它消失,想它减弱,这是大错特错的。

    我没法用太多的字词来逆转你的观念,因为我也懒得做这件事,打太多字我也累,更何况我现在身体的状况极差。

    直接进入正题。

    情绪为何物?前面讲到了,情绪是外在生存处境的一种表现行式,同时也是催使你去解决当下困境的一种手段,推动力。

    那么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

    情绪,跟思维是有关系的。

    请让我用一段话来概括下。

    当我们身处某一个情境时,思维会判断当前处境是利还是弊。当前处境对自己有利,就会生出好的情绪,鼓励自己继续保持。当前处境对自己不利,就会生出难受的情绪,这种难受的情绪表明你当下生存不利的局面,同时那种难受情绪也是催使你解决当下生存困境的一种手段,推动力。

    而究竟生出什么类型的难受情绪,就跟你当时的情况有关,快迟到了就焦急,遇到危险就害怕,对能力不自信就紧张,被打了就愤怒……

    当思维判断,当下生存处境为好时,便会生出好的情绪

    当思维判定,当下生存处境不好时,就会生出难受的情绪。

    很明显,情绪就是当下生存处境的一种表现行式。

    并且,生存处境好坏,还是一个认知层面的东西。

    当我们认为赴约快迟到没什么大不了的时候,此时思维判断的生存处境就不是不利的,也就不会生出焦急的情绪,可以不慌不忙的去赴约。

    如果想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将以前不利生存的场景全部看做是对生存有利的,那么难受的情绪就不会产生,产生的都是好情绪。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是实际实行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是,客观层面对生存处境的判断。

    迟到这种小事,改变认知很简单,假若是换到另外一件大的事情上,还能改变自己认知吗?

    比如你是医生,负责运送一颗肾脏,那边病人12点必须要换上,但是现在都11:50了,只剩10分钟,你还在几百公里开外,这种情况你急不急?

    很明显,这种局面是没法通过改变认知,去改变你的情绪。因为客观判断没法绕过,客观判断上那种情况非常紧急,你的价值观,判断观不可能脱离大众判断观太多,还是一样会急的。

    当然,如果你真的能够把那种情况,在思维里认定为,肾脏迟一点送过去也没事,那么你不会生出焦急的情绪。但是你这种价值观,判断观,偏离大众价值观,判断观太多,是不利你生存的。

    我们常人是做不到偏离客观价值,来改变扭曲自己的判断的。要想摆脱情绪灾难,只能从另一个方面入手。

    我们先回头,回顾一下情绪的产生路径。

    思维判断当前生存处境为利还是弊,然后根据利弊生出对应的情绪,情绪再催使自身去解决当下生存困境。

    思维判断生存处境利弊,然后根据利弊生出情绪。

    情绪是一项正常的生理功能,它是生存处境的反应行式,在不能改变生存处境的情况下,情绪是不会消失,减弱的。

    你去调控当下那种难受的情绪,想让它减少,减弱,消失,却根本没改变当下生存处境,难受的情绪就不会消失,不会少一分一毫,反而因为你的调控,意念驱使,干扰了情绪的正常运作,使得情绪更加剧烈,更加难受。

    当你在尝试一种用调控的方法,想让情绪平复,减弱的时候,没有如意,反而情绪更加剧烈。此时增加的那些情绪,其实是在提醒你这样做是错的,你应该立即停下对情绪的干扰。

    既然自我调控情绪不行,那么要究竟怎么才能正确应对情绪灾难呢?

    再回顾下,情绪的产生路径。

    思维判断当下生存处境,然后根据处境生出情绪。

    很明显要改变情绪,只有改变生存处境才行。

    只要生存处境为好,情绪立马就转好。

    那么问题就到了,要如何改变生存处境。

    这里要注意,外界的生存处境利弊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法违反客观层面的利弊,去扭转自己的认知。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生存处境没法违反客观层面的判断来扭转认知,情绪灾难依旧。那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自我静处时的情绪内耗,能否靠改变认知处境来,平复情绪呢?

    这是可以的。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种,十秒平复内耗,恢复平静的方法。

    当我们一个人待着时,有时会悲伤过去,担忧未来,这会形成严重内耗,情绪灾难严重。

    情绪的形成路径是,思维判断当下处境不好,然后生出难受情绪。

    难受情绪是催使你去解决这种生存状况的,微弱不持久的情绪便没事,要是强烈又持久,就会对人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内耗,甚至有个别还是极度内耗。这种难受情绪会催使我们去解决这种当下困境,但是有很多困境我们解决的希望渺茫,或者说根本没有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