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秦地秋行,车轮碾过千年痕 (第1/3页)
清晨的西安带着秋露的凉意,阿黄被手机闹钟叫醒时,窗外的城墙垛口刚染上第一缕金红。他摸出龙鳞纤维小米15S Pro,点开相册翻到昨晚整理的公交攻略——去兵马俑要先坐611路到火车站,再换乘游5路(306路)旅游专线。他转头看向隔壁床的空,少年还抱着相机包蜷在被子里,佳能500D的镜头从包侧露出来,像只警惕的小兽。
“快起!游5路首班车6点半发车,去晚了要排队。”阿黄把冰凉的手表贴在空的后颈,红米Watch5的NFC芯片隔着布料蹭到少年皮肤,惹得他猛地弹起来。荧已经坐在窗边涂防晒霜,手里的《陕西公交图鉴》翻开在“游5路”那页:“图鉴上说这是西安最火的旅游公交,宇通E12纯电动,车身是兵马俑彩绘,司机师傅都戴白手套。”
芙宁娜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冲进房间,MIX flip 2在掌心折成小方块:“神里绫华说她在楼下早餐铺看到肉夹馍推车了!”她展开手机展示照片,屏幕里的老师傅正往馍里塞腊汁肉,“我查了,游5路全程7元,长安通不打折,但能刷NFC——阿黄哥,你手表能同时存几张卡?”
阿黄抬手点亮手表:“三张,中山通、长安通、深圳通,昨天在机场刚把长安通的余额充到50元。”他把相机挂在脖子上,镜头盖特意换成兵马俑纹样的硅胶套,“游5路是公交集团直营的,别坐那些拉客的黑车,站台有穿制服的调度员,认准‘公交六公司’的牌子。”
七人在早餐铺各捧了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芙宁娜用折叠屏拍了张“早餐合影”,照片里王萱的相机、刻晴的速写本和神里绫华的折叠伞挤成一团。“游5路每隔15分钟一班,”刻晴用铅笔在速写本上画线路图,“从火车站东广场到兵马俑70分钟,途径华清池、临潼博物馆,我们可以先到华清池逛1小时,再坐后续班次去兵马俑。”
赶到火车站东广场时,游5路的站台已经排起长队。阿黄一眼就认出那排绿色的宇通E12,车身上印着跪射俑的剪影,车门旁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本车为纯电动空调车,全程无人售票”。他让芙宁娜盯着队伍,自己举着佳能500D绕到车头拍细节——充电接口在右后轮上方,车长12.05米,比中山的K9长出半米,前挡风玻璃上方的电子路牌比西安本地公交多了英文标注。
“阿黄哥快看!”空指着调度亭旁的展板,上面贴着游5路的运营日志:2015年开通时用的是柴油车,2019年全部换为纯电动,2023年更新为宇通E12,电池续航从2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穿藏青色制服的调度员笑着递来宣传册:“你们是外地来的公交迷吧?这台车的电机功率160kW,爬坡时特别稳,临潼那段塬上公路全靠它。”
首班车6点30分准时发车。阿黄带队刷手表上车,“嘀”的轻响在车厢里连成串。他选了后排靠窗的位置,把相机架在窗沿,镜头对准即将掠过的城墙。芙宁娜抱着票箱坐在前排(她特意从中山带了空票箱当道具),用MIX flip 2录下电子报站:“欢迎乘坐游5路,本车开往兵马俑博物馆,下一站华清池,票价3元。”
宇通E12驶离市区时,晨光刚好漫过护城河的水面。阿黄忽然按下快门——车窗外,明代的城墙垛口与现代的路灯杆在同一帧画面里重叠,绿色的车身像条翡翠色的分割线,把历史与现实裁成两半。“西安的公交站都带顶棚,”王萱举着长焦镜头,“你看那斗拱造型,跟钟楼的飞檐一模一样。”
神里绫华指着路边的公交停车场:“那里停着好几辆复古铛铛车!”银红色的车身配着黄铜扶手,车头上的“铛铛”铃铛在风中轻晃。阿黄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