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富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二章 富裕?! (第2/3页)

长多多少少也得给赵文义一点面子,隐瞒一下。

    如此一来,陶兰芝周遭一下子就和谐了。

    虽然身体还是不大好,但心理压力却实打实的少了一多半,陶兰芝很快就和家属院的嫂子们打成了一片,并积极的参与到赶海、晒海货的集体活动中去。

    因着陶兰芝的成分问题,和他们家走的近的,也就只剩下赵文忠和宋向文、宋大志了。

    赵文忠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又处于被人盯着的敏感时期,赵文义和陶兰芝可不敢给他添麻烦。

    于是,陶兰芝晒的海货,一多半的都成了年节礼,寄过来给了宋向文和宋大志。

    当然,宋向文和宋大志也不是那种不懂礼的。

    每年分下来的红薯,他们家都会做不少苕果儿。

    这玩意儿有点像如今干果铺子里卖的脆红薯干。

    将红薯蒸熟后,切成筷子头般粗细、两寸长短的条,晾干后,先用江边干净的粗沙下锅炒热,然后下红薯干混同翻炒,直到将苕干炒脆,再筛去砂砾即可。

    原理有点像北方的鹅卵石烙饼,只不过宋家村这头用的是导热性更好的粗沙。

    做苕果儿听着简单,实际不然,比如淘河沙,炒河沙就很繁琐。

    另外,峰山大队的冬季多为阴天,一般立冬和小雪间会难得有点冬阳,但也是那种温温吞吞的阳光,晾晒就要时时翻动,否则晒不干,会发霉。

    若遇上接连几个阴天,更是每天做完饭后,就得将大锅从灶台上端下来,再把簸箕放上去,借灶膛余热将红薯干烘干。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其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正因为做苕果儿费时费事,一般人家做得不多。

    也就成了赵文义念念不忘的家乡味儿。

    除了苕果儿,还有红薯淀粉和橡子粉,都成了宋家村特产。

    两家人靠着这年节时候,一来一往的包裹,维系着很难述诸于口的友情和亲情。

    丰富家庭餐桌的,除了赵文义夫妇,还有张仁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