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崇祯九年发展计划(一) (第2/3页)
处河堤、堰塘、渠系,该加固的加固,该疏浚的疏浚,不要吝啬人工和材料。”
“水泥又不是什么精贵东西,让工部开足马力,卯足劲给我生产!”
江瀚说着说着,但又觉得不妥,于是改口道:
“这样吧,干脆在你农部手下,再成立一个部门,就叫治水清吏司。”
“我会下令从工部分出一批熟练匠人和工程队伍,划归你农部直辖,专门负责全川的水利修建和维护。”
“生产水泥交给治水清吏司来做,工部我另有他用。”
“其次,要在各州重要的府县,大规模兴建常平仓。”
“丰年时平价购入粮食储满,遇到突发情况时,开仓平抑粮价、赈济灾民。”
“最后,还得想方设法增产。”
江瀚目光炯炯地看向李兴怀,
“比如,在肥料上做做文章。”
李兴怀闻言有些诧异:
“大王,这农家肥之事,川中各地农户自有法门。”
“有的农户会将人畜粪便、草木灰、秸秆落叶等混杂,堆积起来用泥封盖,使其发酵腐熟,一两月后便可下地;”
“而靠近河岸的农户,用的则是河塘淤泥肥。”
“这些法子千百年来自有传承,大王无需操心此事。”
江瀚听罢,摇了摇头:
“我的意思不是让农户自己弄,而是集中力量,由官府来办这件事。”
他紧接着解释道,
“咱们在各地不是有许多营庄吗?这些营庄土地可不少,需要大量的肥料养地,光靠佃户可没办法轻易解决。”
“比如城里的夜香,我记得以往都是有专人收取,集中沤肥的吧?”
“这些肥料可都是要花钱的,一般的佃户轻易不舍得买,这就要由官府来解决了。”
在中国的古代城市,收取粪便是一门有相当利润的行业。
而这门行业,通常都是由地方有势力的“粪霸”或行会控制。
他们向城镇住户收取费用或低价购买夜香,经过集中沤制后,再卖给村里的农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活儿别看埋汰,但利润可不小,以往都是有背景的人才能做。”
“现在这帮人要么被我们清算,要么跑了,正好由官府接手!”
江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由各州县衙门统一组织,收集城内粪便、在城外设立大型的官营沤肥场,集中沤制肥料。”
“这些肥料,优先供应咱们的营庄,剩余的还可以平价卖给农户,一鱼两吃。”
“再者,你说的河泥肥,也可以由官府出面,组织民夫,统一开挖。”
“眼下正值冬季枯水期,这样搞既能清淤,还能挖泥肥田,可谓是一举两得。”
江瀚越说越觉得可行,朝着李兴怀吩咐道:
“你仔细记下,等回去之后,再把我说的这些法子,写个详细的章程出来。”
“一式两份,一份报给我,一份留你农部存档。”
“等日后察验,也好互相对照,论功记过。”
李兴怀听罢连忙点头,仔细记下此时。
他心中暗自佩服,不愧是大王,连人粪这等“贱业”都考虑得如此周全。
但其实,江瀚惦记的可不只是农家肥。
他脑子里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做些化肥出来。
化肥可谓是后世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于粮食增产有着革命性意义。
众所周知,化肥主要成分就是氮、磷、钾三种元素。
其中,氮肥能促进叶片生长,使植株茂盛;磷肥能促进根系发育和果实成熟;
钾肥能增强作物抗逆性,比如抗病、抗寒、抗旱等。
如果江瀚能搞出化肥,那么大幅度提升亩产将不在话下。
而好巧不巧,在明末,还真有一种类似化肥的物质普遍存在。
这种物质就是硝酸钾(KNO),是一种含有氮和钾的化合物。
这玩意儿听起来很陌生,但换个名字就耳熟了。
硝酸钾在民间,又叫土硝或者硝石,正是军中制造黑火药的关键原料。
但是吧,一般的土硝并不能直接用来施肥。
明末时期的硝石,大多都是从硝土中熬制出来的,其中硝酸钾的纯度并不高,含有不少杂质。
如果直接把它施用于农田,不仅营养元素难以吸收,反而可能烧毁农作物,甚至破坏土壤结构。
所以江瀚必须想办法,去除土硝里的杂质,然后再将其配比成化肥。
而且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硝石是制备火药的关键材料,必须满足军中需求,剩下的才能用来制作化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