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崇祯九年发展计划(一) (第3/3页)
但化肥这玩意儿吧,你又必须量产才行,否则一斤两斤的化肥,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念及于此,江瀚脑中突然灵光一闪,看向李兴怀:
“李主事,你是四川本地人,可曾知道本省哪里有产量大的硝石矿?”
“就是军中用来造火药的硝土,我有急用。”
李兴怀被他问得一怔,不知道话题怎么突然从粮食扯到了硝石,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道:
“回大王,臣下的老家江油,就有一处极大的产硝地。”
“哦?仔细说说!”
李兴怀整理了一下思绪,回道:
“就在江油县以北的重华镇一带,有座老君山。”
“此山颇有神异,山中有许多天然形成的硝洞,规模很大,比较出名的有大兴洞、朝阳洞、天雨洞等。”
“这些洞内四季阴凉,洞壁和底部的土层中富含硝土,附近乡民世代都有进洞熬硝的传统。”
李兴怀所说的老君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硝矿产地,地质构造特殊,洞内蕴藏着丰富的硝酸盐矿产。
明朝时期,西南战事所需要的硝石,基本都出自于此;而清朝乾隆时期,为了攻打大、小金川地方土司,更是大规模开采过此地的硝石。
江瀚听完,眼前一亮,没想到在江油就有大规模的产硝地,看来得把这片地区纳入官营了。
对面的李兴怀见江瀚对硝洞如此感兴趣,自然也明白他的想法,脸上不禁露出一丝为难之色。
“大王,您是不是想把老君山的硝洞都收归官营,然后雇人开采?
“依属下看,此事恐怕有些难办。”
“嗯?有何难处?”
李兴怀叹了口气,详细解释道:
“大王有所不知,其实在明廷治下,老君山的硝洞一直都是官营的。”
“朝廷为了确保火药原料,将附近熬硝的乡民都编入了硝匠户,子承父业,世代为朝廷熬硝,不得随意转行改业。”
“据下臣所知,重华镇登记在册的硝匠户,就不下三四百户之多。”
“但是吧,这项差事极其艰苦,匠户们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硝差。”
“要是完不成定额,要么自家掏钱补税,要么就得去服更苦的徭役。”
“再加上工作艰辛,待遇微薄,官府发放的月米,只有三五斗粮食,难以养家糊口。”
“可就是这么点粮食,还要遭到层层盘剥,到手能剩多少全看运气。”
说到这,李兴怀两手一摊,
“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干这等卖命又挨饿的营生?”
“于是,这些硝匠户们全都逃了,拖家带口躲进了深山里,再也不肯出来。”
“那老君山山脉连绵,地形复杂,各个硝洞分布得又散又隐蔽。”
“这帮逃籍的硝匠们仗着复杂地形,跟官府的差役周旋。”
“他们凭着手艺,自己找硝土、挖硝洞、私熬硝,然后偷偷运到山下的镇子里,卖给那些制作烟花爆竹的商家,换点钱粮勉强糊口。”
“虽然发不了财,但总比当牛做马强。”
“官府好几次想进山清剿,但碍于地形原因,只能作罢。”
“如今的老君山,早就成了官不举,民自采的混乱局面。”
江瀚听罢恍然大悟,没想到还有这一茬。
“原来是沉疴宿疾,怪不得呢。”
“但如今江油已经换了主人,于公于私,这些硝石洞咱们都必须拿下。”
他扭头看向李兴怀,吩咐道:
“这样吧,你回去后,立刻从农部和工部抽调精干人手,组织一个硝务督办处。”
“我会下令让剑州驻军,调一队兵马过来,务必把老君山这片硝洞纳入官营。”
“至于里面的硝匠,”
江瀚想了想,还是决定先礼后兵,
“暂时先不要派兵清剿。”
“去之后,找个本地的乡民,进山通知里面的硝匠。”
“如今新朝雅政,所有匠籍、军籍一概废除,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不必再躲在暗无天日的山洞里当野人了。”
“如果还想从事熬硝的,官府愿意公平买卖,按照质量、重量论价。”
“他们熬出的硝,只要质量合格,我照单全收,现银结算。”
“等初步建立信任后,再和他们谈雇佣的事情。”
“只要他们点头,愿意进入官营的硝场干活,我不但按月足额发放口粮,还会根据每人开采、熬炼的硝石数量和质量,额外给予工钱,多劳多得。”
“此事务必重视起来,军中火器日盛,需要海量硝石制造火药;而且粮食增产,也需要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