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上黏贴来的大麦知识,喜欢的可以看 (第3/3页)
;凡肝病、食欲不振、伤食后
大麦
胃满腹胀者、妇女回乳时Ru房胀痛者宜食大麦芽。
1、妇女在想断奶时,可用大麦苗(又叫大麦芽)煮汤服之,此汤亦催生落胎;
2、大麦芽不可久食,尤其是怀孕期间和哺乳期间的妇女忌食,否则会减少乳汁分泌;小剂量消食化滞疏肝解郁而催乳(用复方);大剂量消散之力强,耗散气血而回乳(用单方);
3、蒙大拿州立大学的实验证明,大麦是可溶性纤维极佳的来源,它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还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4、用大麦芽回乳,必须注意:用量过小或萌芽过短者,均可影响疗效。未长出芽之大麦,服后不但无回乳的功效,反而可增加乳汁。
食疗作用
大麦芽性凉、味甘、咸,归脾、胃经;
具有益气宽中、消渴除热、并且有回乳的功效;
对滋补虚劳、强脉益肤、充实五脏、消化谷食、止泻、宽肠利水、小便淋痛、消化不良、饱闷腹胀有明显疗效。
宜: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者宜食;肝病、食欲不振、伤食后胃满腹胀者及妇女回乳时Ru房胀痛者宜食大麦芽。
忌:因大麦芽可回乳或减少乳汁分泌,故妇女在怀孕期间和哺乳期内忌食。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大麦(《本草经集注》)
【别名】麰(《广雅》),倮麦,麰麦(陶弘景),牟麦(《纲目》),饭麦、赤膊麦(《医林纂要》
大麦试验田
)。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实。
【植物形态】大麦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仪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8~18厘米,宽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分为若干节,每节着生3枚完全发育的小穗,小穗长约2厘米,通常无柄,每小穗有花1朵,内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长成短芒,长仅8~14毫米;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光滑,具5条纵脉,中脉延长成长芒,极粗糙,长8~13厘米,外稃与内稃等长;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为2枚。颖果与内外稃愈合,罕有分离者,颖果背有沟。花期3~4月。果期4~5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枯黄茎秆(大麦秸)、发芽的颖果(麦芽)、幼苗(大麦苗)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甘咸,凉。
①《别录》:“味咸,微寒,无毒。“②《本草衍义》:“性平,凉。“
【归经】《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和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火伤。
①《别录》:“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②《唐本草》:“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③《崔禹锡食经》:“主水痮。“
④《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⑤《纲目》:“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
【宜忌】《本草经集注》:“蜜为之使。“
【选方】①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三两,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②治麦芒入目:煮大麦汁洗之。(孙思邈)
③治蠼螋尿疮:大麦研末调敷,日三上。(《伤寒类要》)
④治汤火灼伤:大麦炒黑,研末,油调搽之。(《纲目》)大麦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
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禾本科草本植物大麦的种子。大麦又称牟麦。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夏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备用。
[性能]味甘,性凉。能健脾消食,除热止渴,利小便。
[参考]含淀粉、蛋白质、钙、磷、尿囊素等成份。尿囊素可促进溃疡的愈合。
[用途]用于脾胃虚弱,食积饱满、涨闷;烦热口渴;小便不利。亦可用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
[用法]煎汤,煮粥,或研末服。
[附方]
1,大麦散:大麦30g。微炒研末。每次6g,温开水送下。源于《肘后方》。
大麦粥
本品有消食下气的作用。用于饮食过度,烦闷胀满,但欲卧者。
2,大麦姜汁汤:大麦100g,煎汤取汁,加入生姜汁、蜂蜜各一匙,搅匀。饭前分3次服。
源于《圣惠方》。本方以大麦利小便;用生姜汁、蜂蜜有解毒之意。用于卒然小便淋涩疼痛,小便黄。
3,大麦粥:大麦30~60g。加水煮成稀粥,分2~3次食。
源于《金匮要略》。本品在《金匮要略》中配合药方,起辅助治疗作用。正如《长沙药解》所述:“大麦粥,《金匮》硝矾散用之治女黑疸,以其利水而泄湿也;白术散用之治妊娠作渴,以其润肺而生津也。”“大麦粥利水泄湿,生津滑燥,化谷消胀,下气宽胸,消中有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