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场外(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3页)
“高振海经理现在常驻广州,负责协调东莞厂的生产、与外贸运输公司的衔接以及和内地糖酒公司的对接。”
凌佩仪补充道,“目前最大的挑战,一个是成本控制,另一个是物流效率。
内地本身的原材料和人工价格虽然低,但跨省运输环节多,装卸次数频繁,损耗率比在港岛高不少。
而且,结算方式复杂,如果走外汇结算,周期长;
如果用收到的人民币结算,资金就沉淀在内地了,需要找到合适的用途或者换汇渠道。”
陈秉文点点头,这些问题都在预料之中。
“成本控制是核心。告诉高振海,除了关键浓缩液暂时还需从港岛供应外,其他原料如白糖、水果原浆就地采购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包装物也可以考虑在内地寻找合适的厂家生产,以降低关税和运输成本。
物流方面,和华润以及内地的外贸商贸公司紧密合作,优化流程,减少中转。
至于沉淀的人民币资金,”他顿了顿,“几个方向:一是在内地采购我们未来扩张需要的设备零部件或者包装材料;
二是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与食品饮料相关的、投资额不大的小型项目可以试探性参股或投资,哪怕先占个位置,熟悉环境;
三是支持高振海他们在内地改善一下生活和工作条件,这钱该花。”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看向凌佩仪问道:“这段时间你一直在内地,对于内地市场的潜力,你有什么看法?”
凌佩仪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条理清晰地回答:“潜力巨大,毋庸置疑,但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
现阶段,通过有限的涉外渠道树立高端、优质的品牌形象、积累与内地官方和国企打交道的经验是关键。
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目前确实还有限,但从我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正在缓慢苏醒的增量市场。
我建议,当前阶段我们把现有的涉外销售点做深做透,服务好每一个顾客,培养一批早期的忠实消费者,同时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内地的流通体系、区域差异和消费习惯,为以后真正的市场扩张做好准备。
另外,与华润等内地官方机构的合作要加深,这对我们长远在内地的发展利大于弊。”
“嗯,和我的想法基本一致。内地市场要抱着深耕细作的心态,不急于一时的销量,眼光一定要放长远。
未来十年、二十年,那里的增长会是几何级的。”陈秉文肯定道,“你这趟辛苦了,先休息两天,好好回去陪陪家人。
接下来,内地市场的开拓还是由你统筹负责,高振海负责一线的执行和协调。
有什么需要总部支持的,直接打报告给我。”
“谢谢陈生。”凌佩仪应道,同时心里也松了口气,看来老板对内地市场的长期性有清醒认识,这让她压力小了不少。
就在陈秉文多线布局,稳步推进的同时,李家成也没有闲着。
长江实业总部里,李家成看着桌上关于天水围项目首期款项支付的确认文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