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1章 定量缩减,困难模式开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51章 定量缩减,困难模式开启 (第3/3页)

有着丰富的膳食纤维。

    只是在这个年代,粮食不是那么充足,物资也相对匮乏,所以才显得细粮珍贵,粗粮就相对不那么受欢迎了。

    不过他们吃的粗粮,都是陈母经过二次筛选,甚至用家里的小石磨再磨上一遍,完全不会出现喇嗓子的情况。

    这个时候的粗粮,之所以会普遍有这种情况,主要是受限于当下的脱壳和磨面生产技术,再加上为了增加出粮率,最后出来的粮食不会那么精细。

    就好比棒子面,有时候磨面过程中,甚至是玉米粒带着棒子芯一起下去打碎磨成面,这样磨出来的棒子面,和后世精细的玉米面,就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了。

    之前粮食定量和少肉的情况下,他们那样做,虽然让院里的人羡慕,但也在能够“接受”的程度。

    或者说,就算是眼红,找不到攻击和举报的地方。

    李红兵厨子的身份,还有丰泽园饭庄的工作岗位,给他们家吃好喝好的生活,提供了太多的便利。

    而且有着鸽子市那种地方,大家不可能都守着那些定量和肉票过日子,只要手里有余钱,或者家里有什么好事情,谁家不上鸽子市转悠两圈,买点好的回来改善一下伙食。

    堵别的人,等于把自己的路,甚至大家的路,也都给堵了。

    除非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否则没人会做这种招人恨和犯众怒的事情。

    只不过。

    接下来粮食定量缩减,物资更加匮乏,肯定会出现普遍缺粮的情况,到时候就是不是吃好喝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饱肚子。

    那个时候,他们要是还跟以前一样,肯定是不行的。

    就是装,也要装装样子。

    在这方面,过去几年的时间里,陈母显然也有了一些经验,所以她几乎不用李红兵过多叮嘱和解释,就已经明白了自家女婿想要表达的意思。

    财不露白与和尘同光的道理,陈母还是懂的。

    再怎么说,陈父行商了一辈子,而陈雪茹也经营了好一段时间的丝绸店,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陈母,哪怕并没有怎么插手和干涉丝绸店的事情,可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不是普通人家的家庭妇女能比的。

    而且活了那么多年,也经历了许多事情和特殊的战乱年代,陈母的人生阅历,显然不是那么浅薄。

    有些话,无需多言。

    ……

    数天的时间过去,转眼到了次月。

    新的一个月到了,也就意味着这个月的粮票“刷新”了。

    受到粮食定量缩减的影响,一号这天的各处粮店,全都排起了长队,和当初发行面粉购买证和实行粮票制度的场景,一般无二。

    哪怕有了前面几次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他们买不到粮食的担忧是多余的,可当这一次缩减粮食定量的到来,大家仿佛都失忆了一般,都生怕出现断粮的情况,所以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再度上演。

    这一天。

    院里好多人听说了这种情况,也纷纷拿着装粮食的袋子,争先恐后的往粮店跑,仿佛慢上一步,自己手里的粮票成了废纸。

    “黎妹子,大家都排队抢粮,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的样子?要是去晚了,今天可就买不到粮回来了。”

    看到大家你追我赶,生怕落后别人的样子,而陈母却不慌不忙,坐在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着李建武带着陈济文这个弟弟在那看蚂蚁,一点都不着急的样子,阎大妈都忍不住替她着急。

    陈母闻言,却是笑了笑,没有半点压力的说道:“家里还有点余粮,够吃上几天的。”

    说是有点,其实还有一大袋,哪怕这个月都不买粮,都够他们家吃的。

    主要平时除了早上,或者李红兵和陈雪茹放假休息的日子,不然就只有陈母自己和建武、济文两个外孙子,大部分时间的中午和晚上,陈雪茹都是在单位或者外面食堂吃的。

    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他们家每天在家的粮食消耗量,反而比院里的其他人少。

    “才几天啊?这可不稳妥,万一这波没抢上粮食,跟外面那些人说的一样,粮店没粮食卖了,到时候可就要闹饥荒了。”

    看在李红兵的份上,再加上阎埠贵平时的叮嘱,阎大妈才忍不住多说了几句,对着陈母劝道:“你要是不放心建武和济文,不如把他们带上一起,建武现在不小了,也懂事,不怎么让人操心,你只需要照顾好济文就行了。

    我们和隔壁院的人商量好了,专门弄了辆板车,到时候买了粮食,放在板车上一起运回来,也不用你怎么出力,也算你一份。”

    “谢谢杨大姐了,不过不用了。”

    陈母知道阎大妈是好意,不过却是摇了摇头,开口婉拒道:“买粮的事情,一般都轮不到我操心,每次都是红兵休息的时候,专门去粮店买回来。

    这次也一样,红兵专门交代了,这几天粮店买粮的人估计人多,怕我伤着,不让我去。

    等过几天他放假,到时候自然会有安排,我还是听我女婿的,省的让他担心。

    而且今天去粮店排队买粮的那么多,建武和济文两个小孩子去了不安全……”

    “唉,既然这样,那我也不劝你了,不过你现在不跟我去,到时候粮店买不到粮,你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尽管知道并认可李红兵有见识,听陈母的意思,似乎笃定接下来粮店不会断粮,可阎大妈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毕竟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她可不敢拿一家老小接下来一个月的口粮去赌。

    他们可没有李红兵的能耐和本事,就算接下来粮店真的断粮了,想必李红兵也能从其他地方搞来粮食,要不然陈母也不至于那么淡定。

    更关键的。

    是陈母提到的李建文和陈济文,万一真的因为去排队抢粮而出现什么意外,她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不过说真的。

    阎大妈也相当羡慕陈母,有李红兵这么一个孝顺的女婿,基本家里有什么需要,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也不用陈母怎么去操心外面的事情。

    像买粮这种事情,按说是男人的事情,可家里的男人平时都要去上班,粮店营业的时间也基本跟大家的上班时间差不多,虽然有时候会营业久一点,并且周末也有正常营业,但不可能所有人都特地抢在这些时间去买粮,所以这差事往往就落在了家里这些女人的身上。

    从粮店买粮,哪怕不是一次性买全家一个月的粮食,但一袋的分量也不轻,一路背回来,可不是趟轻松的活。

    像今天这样,能借到或跟别人合用板车运粮的机会,可不是那么多。

    因为今天的大规模排队买粮情况出现,今天粮店特地比平时多营业了两个小时才关门,可还是有很多的人没买到粮食。

    只是第一天没抢到粮食的,当天半夜就有人起床出分,早早的来到各大粮店门前,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对于这种情况,由于之前的几次经验,上面早有预料,也做了充足的准备。

    除了延长粮店营业的时间,还特地组织了一些运粮队,设立临时售粮点,进行登记售卖,以此缓解粮店的压力,同时也是安抚广大市民群众的不安。

    这样的情况,足足持续了好几天,到了第四天第五天,大家排长队买粮的热情和恐慌,才开始慢慢消减。

    等到李红兵放假的时候,买粮的人虽然也不少,但已经不需要像前面两天排长队等半天了。

    分别买了袋大米和面粉,李红兵将这些绑在自行车后座,便骑着自行车运粮回去。

    虽然李红兵的系统仓库里,已经储备了充足的粮食,但李红兵还是要正常从粮店买粮,否则也会出问题的。

    要是李红兵连续好几个月,都没在粮店买过粮,或者每个月买的粮数量很少,少到都不够全家吃的,傻子都能看出有问题。

    至于买回来的这些粮食,也不会多出来和浪费,毕竟还有姐姐李红梅一家,需要李红兵去补贴和帮衬。

    系统空间囤的粮食和物资,本来就有一部分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

    当初囤货的资金里面,有一部分是来自李富顺留下给李红梅和李红兵的家底,以及当初李红兵救了娄晓娥,娄家给的那五百块钱报答。

    这些都是属于李家,或者说李红梅的。

    随着李红兵用自行车推着这两袋粮食回到四合院,前面几天拼了老命去晒太阳排半天长队,甚至是大半夜就出门等粮店营业卖粮的阎大妈和阎大妈他们,一个个都心情复杂,无比后悔了起来。

    “哎呦,要早知道粮店根本不缺粮,只要有粮票就能买到,我就不跟着去排队抢粮了。”

    “谁说不是呢,那几天我是睡也没睡好,吃也没吃好,生怕粮店什么时候没粮卖,买不到粮食回来,家里没米下锅。”

    “红兵,还是你有远见,知道这个时候才去粮店,正是人少的时候。”

    “这年头,买粮也是要有学问和见识的。”

    “真是的,白担那个心了。”

    “我就说了,现在国家发展这么好,越来越强大了,怎么还可能会出现那种断粮的情况,当初刚刚发行粮票的时候,也是一堆人抢,不还是跟这次一样。”

    “……”

    听着大家的吐槽和抱怨,李红兵微微一笑,却没多说什么。

    粮店暂时性缺粮的情况,接下来还真的会出现,不过起码不是现在,毕竟困难三年才刚刚开始,还没到最困难的阶段。

    不过再怎么着,都是身处天地脚下的老百姓,上面也不可能看到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困难嘛,挺一挺,还是能过去的。

    李红兵完全不担心自己,至于整个四九城的老百姓,乃至全国的人民,却不是李红兵能够操心的。

    就算李红兵想要管,也得有那个能耐才行。

    永远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哪怕出发点再好,也完全没有意义。

    只是时间一天天过去,随着下半年的秋收未能如愿传来捷报,无疑给全国上下和高层带来一个沉重打击,接下来要面对的局面,也将更加严峻了起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