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银簪光与海上来信 (第1/3页)
终南山的晨雾还没散,“活态药圃”的竹棚就亮了灯。炳坤蹲在畦边,手里的平板电脑对着刚冒芽的忍冬苗,屏幕上“苏婉药圃AI系统”正实时跳动着数据——土壤湿度81%,空气温度17.5℃,旁边还缀着行小字:“符合苏伯‘雾散松针味消’播种条件,建议辰时三刻弹奏‘安神调’。”
苏伯站在一旁,手里攥着把竹耙,见苗尖顶着嫩黄的芽,忍不住用指腹碰了碰:“这机器倒真记牢了规矩,比我那几个忘性大的徒弟强。”他转头看向竹棚角落,银簪和玉牌被放在铺了绒布的木盘里,晨光透过竹缝洒在上面,没再像昨日那样发亮,只安安静静地躺着。
“赵姐带宝宝去山下买早饭了,说让宝宝多晒晒太阳。”煊墨走过来,手里拿着封牛皮纸信封,信封角沾着海腥味,右上角印着“桑给巴尔国家博物馆”的火漆印,“昨天傍晚收到的,卡玛馆长寄来的。”
炳坤放下平板凑过来,苏伯也收了竹耙,几人围着石桌拆开信封。里面是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土褐色的陶罐,罐身上刻着熟悉的菊花纹,罐底隐约能看见忍冬叶符号——和赵姐宝宝种子袋上的蝴蝶符号拼在一起,正好是半只展翅的形状。照片背面用英文写着:“此罐出土于15世纪阿拉伯商栈遗址,内壁残留草药成分,与你提供的‘开心散’样本高度相似。”
“苏婉真的到过桑给巴尔?”炳坤指着照片上的菊花纹,“这纹路和终南山菊花坡的石刻一模一样,连花瓣数量都没差。”
苏伯盯着照片看了半晌,突然想起什么:“我爷爷说过,苏婉当年走的时候,带了个‘能装下大海’的陶罐,说要去‘太阳落进海里的地方’种药——莫非就是这个?”
正说着,竹棚外传来宝宝的笑声,赵姐抱着宝宝走进来,宝宝手里举着块啃了一半的玉米饼,看见木盘里的银簪和玉牌,突然挣扎着要下来,嘴里喊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