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林夏又写新诗句(二) (第1/3页)
巳时的阳光斜斜照在墙上,墨色忽然有了层次。近看是浓淡交织的点线,远观竟现出 “归” 字的轮廓。林夏后退数步,忽然惊觉这字的间架,与父亲在宗祠牌位上写的 “林” 字如出一辙。
“令尊的字,最讲究‘外紧内松’。” 苏文渊捻着胡须,“当年他教我写字,总说笔画要像锁,看着紧实,实则留着透气的缝。”
林夏的指尖抚过墙上的墨痕,触感竟有些温热。他想起小时候偷拆父亲的信,那些被墨封住的火漆,总在掌心捂久了才会化开,露出里面折叠的信纸。有一次他拆到封没有署名的信,纸上只有个用淡墨写的 “安” 字,墨迹浅得几乎看不见,像是怕被人发现。
“这园子里的墨,都藏着故事。” 老仆端来点心时忽然开口,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去年修墙时,从砖缝里挖出个墨锭,里面裹着半张药方,治的是肺痨。”
林夏的心猛地一跳。母亲正是死于肺痨,父亲当年遍寻名医无果,后来听说太子妃的娘家有秘方,才托人去求,却被斥为攀附权贵。那些日子,父亲总在夜里磨墨,墨汁滴在药渣里,染黑了一碗又一碗苦药。
午后起了风,吹得窗纸哗哗作响。墙上的墨影忽然晃动起来,山涧里仿佛真的有水流淌。林夏取过笔,在水纹处添了只孤舟,舟上的渔翁戴着斗笠,斗笠的边缘故意留了道缺口 —— 那是兄长小时候摔破的斗笠样式,父亲后来总在画里这么画,说看着亲切。
暮色四合时,苏文渊摆上酒。两人对着墙上的画饮酒,林夏忽然发现渔翁的蓑衣上,不知何时多了串莲蓬 —— 正是门楣上挂着的那种。“令兄当年最爱画莲蓬。” 苏文渊的声音有些发颤,“他说莲子心里苦,却藏着甜。”
林夏举杯的手停在半空。那年兄长被流放前,曾塞给他个绣着莲蓬的荷包,里面装着半锭墨。后来荷包磨破了,墨锭却一直贴身带着,直到三年前在钱塘江畔,为救个落水的孩童,墨锭随衣带沉入了江底。
第七日清晨,林夏在竹影里发现了块碎裂的砚台。青花缠枝纹的残片上,留着半截刻痕,是个 “仲” 字。他蹲下身拼接碎片时,指尖被锋利的边缘划破,血珠滴在残片上,竟与墨渍融为一色。
“这是当年林二公子的砚台。” 老仆递来药膏,“抄家那日,他抱着这砚台不肯放,被兵丁打碎在石阶上。”
林夏将残片揣进怀里,胸口忽然传来灼热的痛感。他想起兄长被押走时的眼神,那样平静,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墨。后来有狱卒传话,说兄长在牢里用指甲在墙上写字,写的全是关于制墨的法子,直到指甲磨秃,血染红了墙面。
雨停后的园子格外清亮,墙上的墨迹也愈发鲜明。林夏站在画前,忽然想给这画起个名字。他蘸了浓墨,在右上角写下 “归园” 二字,落笔时手腕微微颤抖,墨滴落在 “园” 字的最后一笔上,像颗悬而未落的泪。
“苏大人,” 他转身时声音沙哑,“您可知我兄长的下落?”
苏文渊望着墙上的画,良久才开口:“去年在漠北,有个卖墨的商贩,说他有个南方徒弟,擅制一种带莲香的墨。那徒弟背上,纹着半个‘夏’字。”
林夏的手猛地攥紧,指甲深深嵌进掌心。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墨分五色,人分两面,你兄长看似不羁,实则比谁都重情义。” 那年深秋,父亲的坟前没有碑,他用新墨在木牌上写字,寒风吹得墨汁迅速凝固,字迹边缘结了层白霜,像极了兄长鬓角的白发。
入夜后,林夏又开始泼墨。这次他不再刻意控制笔锋,任由墨汁在墙上流淌。月光穿过墨痕,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竟像是无数个重叠的人影。他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在徽州的墨坊里,看老师傅将松烟与胶反复捶打;在会稽山的竹林里,收集晨露来研墨;在钱塘的潮声里,听渔夫说每朵浪花里都藏着故事。
鸡鸣三遍时,画已近完工。林夏望着墙上山川湖海,忽然发现所有的留白处,合起来正是乾朝的疆域图。而在最南端的海面上,有个极小的墨点,像粒沉入深海的莲子。
离园前一日,林夏在库房里找到本旧账册。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三十年前的采买记录:“松烟三千斤,麝香二两,珍珠粉五钱”,落款日期正是父亲被革职的前一月。账册夹层里,夹着张褪色的药方,上面的字迹与老仆说的那半张完全吻合。
“当年令堂的病,苏大人一直记挂着。” 老仆捧着个锦盒进来,里面是枚墨色玉佩,背面同样嵌着半个 “夏” 字。“这是二公子留下的,说等找到弟弟,就把两块玉佩合起来。”
林夏将两块玉佩拼在一起,金丝勾勒的 “夏” 字终于完整。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兄长总爱把他的名字刻在各种地方:书桌的角落,院中的树干,甚至是他常穿的布鞋鞋底。有一次被父亲发现,兄长笑着说:“这样无论弟弟走到哪,我都能找到。”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照在墙上的画。林夏忽然发现山脚下的持伞人旁边,多了个吹笛的身影,笛孔里仿佛真的有乐声溢出。苏文渊站在他身后,轻声道:“昨夜我添了几笔,不知唐突否?”
林夏摇头,眼眶却热了。他想起十七岁那年,在逃亡路上与兄长失散,也是这样的午后,他在破庙的墙上画了幅简易的地图,在兄长可能经过的路口画了个小小的笛符。后来那面墙被暴雨冲毁,他以为那段记忆也随之湮灭,却不知早已刻进了骨血。
临行前夜,林夏把那方老松烟墨磨成了汁。他将墨汁均匀地涂在两块玉佩上,待干透后,玉佩竟透出温润的光泽,像两块浸了墨的和田玉。苏文渊看着他的动作,忽然道:“令尊当年说,最好的墨,是用思念做引。”
林夏将玉佩贴身戴好,胸口传来熟悉的温热。他走到墙前,最后看了眼那幅《归园图》,月光下,墨色的山川仿佛在移动,持伞人与吹笛人渐渐靠近,他们的影子在地面交叠,像极了两个相拥的剪影。
离园那日,槐花又开了。林夏走过九曲桥时,发现桥栏上的刻字旁,多了行新的痕迹:“甲辰年四月初七,仲渊在此候夏”。墨迹还未干透,带着淡淡的莲香 —— 那是他新制的 “碧云膏” 独有的气息。
老仆递来个包裹,说是苏大人的赠别礼。打开一看,是半块砚台,与他前日找到的残片严丝合缝。砚台背面,刻着行小字:“墨香不灭,情义不绝”,笔锋圆润,是父亲晚年的风格。
“苏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