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5章 千帆竞归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75章 千帆竞归航 (第1/3页)

    林梧桐没再说话。

    他只是在第二天一早,当着所有考察团成员的面,用指挥部那台电传机,给吉隆坡的办公室,发回了一封只有一行字的电报。

    “速来。带钱。”

    ……

    这封电报,像一把烧红的钥匙,捅开了蓄势已久的洪流闸门。

    仅仅三天后。

    广州白云机场,深圳蛇口码头,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全世界最繁忙的交通枢纽。

    从新加坡、马尼拉、雅加达、曼谷……一架架私人飞机和包机,密集地降落在跑道上。

    一艘艘悬挂着方便旗的货轮和客轮,排着队等待进入港口。

    梁文辉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和电传机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二十四小时没有停歇过。

    他手下的助理团队,扩充了三倍,依旧忙得脚不沾地。

    “山哥!印尼林氏集团的船到了!他们带来了五十条方便面和饼干生产线!”

    “山哥!菲律宾华人商会的包机落地了,他们想在福建投资罐头厂!”

    “山哥!美国洪门致公堂的考察团也到了……”

    王虎彻底不往工地上跑了。

    他每天就搬个小马扎,坐在指挥部的门口,看着一辆辆挂着各地牌照,前来接洽的轿车,进进出出。

    他嘴里的牙签越嚼越快,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兴奋,变成了震惊,最后,是一种近乎麻木的茫然。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见过的世面,在来到深圳的这几个月里,被翻来覆去地碾了十几遍。

    “我操,”王虎看着梁文辉递过来的,一份厚达半尺的来访企业名单,喃喃自语,“山哥,咱们这儿是联合国开会吗?”

    归国投资的狂潮,以一种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姿态,席卷了整个南中国的海岸线。

    这股浪潮的中心,不再仅仅是深圳。

    华商们,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祖籍亲缘,像一滴滴落回故土的雨水,迅速向内陆渗透。

    福建、广东、浙江的各个著名侨乡,几乎每天都有黑色的轿车开进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

    那些在海外被称作“先生”、“拿督”、“董事长”的体面人,在祠堂里对着祖宗的牌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

    然后,他们会擦干眼泪,指着村口那条泥泞的小路,指着镇上那间漏雨的小学,对身边陪同的乡镇干部,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出那句已经成为流行语的话。

    “修!钱,我来出!”

    ……

    在这股狂潮之中,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人,在谢国民的引荐下,走进了陈山的办公室。

    “陈先生,久仰大名。”男人伸出手,自我介绍道,“柯约瑟,做点小本的地产生意。”

    王虎在旁边撇了撇嘴。

    香港世茂集团董事长,柯约瑟。

    一个在香港、东南亚地产业叱咤风云,以“快、准、狠”著称的过江猛龙。

    手笔之大,连和记置业都要避其锋芒。

    这叫小本生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