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八章 报答春光只有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八章 报答春光只有处 (第2/3页)

   刘镇云抬头猛地看着邹时方。

    吓得一抽抽。

    讪讪地笑道:“我说我这是批评你信么?”

    “死!”

    “刘镇云叛变组织了!”

    “哥!小点声!小点声!”

    ——

    11月的京城已经是霜后红叶飞舞,青山如画,朔雁南飞。

    明宣宗朱瞻基《红叶》中用“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朔雁南飞秋满天,千林红叶色相鲜”寥寥四句。

    尽显京城深秋的绚丽景象。

    后圆恩寺13号院的太平花已落尽。

    沈老坐在书房的藤椅上,摩挲着巴金寄来的信笺。

    巴金电话打过后,又将许成军的《浪潮》和全部作品尽数邮寄。

    信中那句“复旦有青年许成军,办《浪潮》如持炬逆风,恐遭霜雪”的字迹力透纸背,桌角摊开的《浪潮》创刊号上,红笔圈出的“守根非守旧”字样与他早年在《月报》改版时的主张隐隐呼应。

    助手陈小满端来温水时,正见老人对着刊名沉吟:“巴老荐人,从无虚言。这孩子的锋芒.”

    陈小满对许成军早有耳闻,《清明》创刊词还是沈老亲提。

    她知道对有潜力走正道的青年作家这位老人一向愿意予以提携。

    这次估计也不例外。

    她轻轻地把水杯放下,然后守在一边。

    彼时第四次文代会刚落幕,沈老作为文联名誉主席的余威仍在文艺界激荡。

    他没有立刻提笔写信,而是先让小曼拨通了《文艺报》编辑部的电话。

    “下周的‘文艺新声’专栏,加篇《校园文学的根与流》。”

    电话里他声音虽缓,指令却清晰,“不必提《浪潮》之名,只论‘批判继承与开放借鉴’。就说托尔斯泰的史诗笔法可学,但《水浒传》的市井筋骨不能丢,举《子夜》当年融合《资本论》与晚清商战笔记的例子,让大家明白‘守根’从不是‘封闭’。”

    他深知这份曾由自己奠基的刊物,一句评论便能校准文坛风向,比直接辩驳更有力量。

    三日后,魔都《文汇报》文艺版主编收到了茅盾托人转来的便笺。笺上只有寥寥数语:“近日读校园新刊,见青年论‘开放’,有‘不媚外方为真开放’之论,与吾辈当年译东欧文学时‘借镜而非照镜’之思相合。可约茹志鹃、王元化诸公,就‘传统与现代’开个笔谈。”

    主编望着笺末“雁栤”的落款,想起这位老人当年主持《月报》时,正是以“被损害民族文学号”专刊构建起中外文学对话的桥梁,当即明白这是要为《浪潮》开辟舆论缓冲带。

    不久后《文汇报》推出的笔谈专栏,果然将对许成军的个别攻讦,引向了“如何建立中国文学主体性”的理性讨论。

    与此同时,茅盾给复旦校团委写了封亲笔信。

    信中并未直接提及许成军,而是从五四文脉传承说起,回忆自己1920年在北大旁听时的文学氛围,末了写道:“今见校园有刊,承五四之真精神,倡‘以真为潮’,当予青年以切磋琢磨之空间,而非苛责之桎梏。”

    他特意将信抄送教育部文艺处。

    作为曾推动《农村文学读物丛书》下乡的文化领导者,他清楚官方背书是抵挡无妄指责的最有效盾牌,既能护住《浪潮》的生存空间,又不违许成军“靠作品立足”的初心。

    11月末的魔都。

    几份主流报纸的文学版俨然成了声援许成军的阵地。

    许成军此时已经在魔都文坛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

    所有人都知道他背后是复旦。

    更是安徽文坛——《清明》创刊号也说明了一切。

    甚至全国文坛,也有《收获》《沪上文艺》《解放日报》这样的全国性报纸与他为善。

    《解放日报》文艺版头条刊登了茹志鹃的《守根者方敢创新——谈许成军与〈浪潮〉》。

    文章开篇便直指《文心雕龙》的不实批评:“称许成军‘故步自封’,是未读懂他笔下的‘根’——《红绸》里黄思源的木梳、《试衣镜》里春兰的碎花布,哪一样不是带着中国泥土气的‘现代叙事’?他拒的从不是西方文学,是丢了自己去学西方的‘空壳子’。”

    文中,茹志鹃特意提及《浪潮》创刊号里许成军的《未启的窗》:“‘我却选了另外一扇窗’,这扇窗不是封闭的墙,是贴着中国日子的‘文学之窗’。

    比之某些学马尔克斯却只学‘魔幻’皮毛的作品,《浪潮》的‘真’,才是中国校园文学该有的样子。”

    同日,《文汇报》副刊则登了王元化的短评《文化自信非民粹》。

    这位以“思辨”著称的学者,从理论高度驳斥流言:“许成军与格拉斯的对话,本质是‘文化主体性’的坚守——我们借鉴西方,当如鲁迅译尼采、茅盾译左拉,是‘拿来’而非‘跪拜’。《浪潮》的价值,正在于它证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可从传统里长出来,不必靠‘西化’装门面。”

    当许成军看到这篇文章时,也还觉得诧异。

    当时与君特讨论的时候,这位的态度说不上明朗。

    有时候人的立场和站位真的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还得和教员多学习啊。

    让李晓林瞠目结舌的是。

    《沪上文学》编辑部更联合罗洛、李子运等作家,推出“校园文学的根与放”专题。

    茹大姐抢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