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章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九章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第2/3页)

   还远没到后世被打入“公知”阵营的程度。

    北岛没急着说话,先把创刊号摊在满是油印墨的木桌上,笔尖在“以笔为刃,以真为潮”的题字旁画了道线,才转头看向围过来的杨炼、舒亭。

    “咱们办《今天》时,不就是怕丢了‘真’?怕学西方学丢了自己的话,怕写伤痕写成了哭腔,怕连‘人’字都写得没了骨头。

    这许成军,在复旦的校园里,把咱们想说的话,写在了创刊词里。”

    他拿起钢笔,在废纸上飞快写着,字迹像他的诗一样,瘦硬却有力量:“现在文坛多少人,捧着马尔克斯的书就忘了《诗经》的比兴,学了福克纳的碎片就丢了中文的筋骨,美其名曰‘开放’,其实是把自己的根刨了去媚人。

    许成军说‘守根’,不是裹足不前,是知道自己是谁。

    就像咱们写朦胧诗,没学聂鲁达的激昂,没学艾略特的晦涩,只写咱们眼里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才是自己的东西。”

    但其实现代诗的起源就不是国内。

    多数还是来源于借鉴。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古诗词因为其瓶颈和创作环境又没了发展的土壤。

    文体只是一种形式。

    究竟写出什么样的故事和作品。

    还是看书写者的心境。

    舒亭指许成军的三首诗,轻声说:“他这三首诗也写的相当有味道,说起来跟咱们的风格都有些差异。”

    北岛:“我也不知道,这许成军为什么能有真多变的写作风格。”

    杨练:“难不成他也是个疯子?”

    舒亭:“还有谁是?”

    杨练向窗户边怒了努嘴,顾成正穿个单衣在瑟瑟的秋风下遥望银河。

    这时的京城哪怕站在窗边都觉得秋风裹得人浑身疼。

    也不愧是斧劈华山的猛人。

    北岛点头,指尖划过许成军的《纯粹的我》,念出“风除了做风不想成为任何别的”,忽然笑了。

    “可能是个疯的。”

    “不过这小子懂文学的本分。

    文学不是时装秀,不是穿件‘现代派’的外套就高级;是种子,得种在自己的土里才发芽。

    咱们在民间印《今天》,他在校园办《浪潮》,路不一样,心是通的——都想让文学说人话,说中国人的话。”

    他顿了顿,想起去年在胡同里被查油印稿的日子,语气沉了些:“办刊难啊,尤其是想办‘真’的刊。”

    他也想办“真”刊。

    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的《今天》能不能被《浪潮》的小翅膀影响。

    走出些正确的路。

    芒克忽然问:“那你说,他这《浪潮》,能撑多久?”

    北岛把《浪潮》和《今天》并排放在一起。

    “撑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亮过。”

    他拿起笔,在《浪潮》扉页写下一行字:“守真者不孤,逐潮者不迷”,又抬头对众人说。

    “这个月最新一期《今天》也该发了,有许成军的诗,咱也是能沾点热度。”

    杨练撇了撇嘴:“好像咱贴了他的金似的。”

    “北岛、舒亭、顾成这些大名,哪个不比他早?”

    “从文学领域,他早就超越我们了。”舒亭头也不回的给了一句。

    “就算是写诗,现在他的诗热度也不比我们差。”

    窗外的风还在吼,小平房里的煤油灯却显得格外亮。

    北岛看着那行刚写的字,忽然想起自己写《回答》时的心境——“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他想要走出属于他自己、属于《今天》自己的道路。

    而此刻。

    许成军的创刊词,像另一种“回答”,对着媚外的风气,对着僵化的论调,对着所有想把中国文学变成“西方复制品”的人。

    他清清楚楚地说:“我不相信,丢了根的开放,能长出真的文学。”

    他把《浪潮》放进铁盒子里,和《今天》的油印稿、读者来信堆在一起,指尖碰到冰凉的铁皮。

    又一盏灯亮了,亮在校园的泥土里,亮在年轻人的笔端,亮在所有还相信“文学要讲真话”的人心里。

    ——

    12月末。

    许成军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不少来自安徽和京城的亲朋来信。

    有杏花的、有赵刚的、有许老实的。

    还有正在北外上大学的钱明的。

    他们写信的时候。

    正值冬小麦播种后的苗期。

    安徽凤阳的广袤的田野上,新翻的土地泛着棕褐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