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章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九章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第1/3页)

    许成军接着说:“我当着先生师兄的面,大言不惭几句,我认为,真正的文学,从不是在温室里长出来的。

    现在的争议,恰是让《浪潮》扎得更深的机会——等读者们读多了里面的字,自然会知道,我许成军要的,从不是‘迎合谁’,是让中国的校园文学,有自己的根,有自己的魂。”

    更何况,黑红也是红。

    争议越多,越多的人想看看浪潮。

    至于校内层面的压力。

    这几位把关和守着,他许成军怕什么,甚至校领导那对现在的局面也难说是不是乐见其成。

    复旦搞现代文学创作可能差点意思。

    但是搞ZZ、经济真不弱于人。

    章培横看着许成军从容的模样,忽然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比我们这些老家伙看得还透。行,你心里有数,我们就不瞎操心了。”

    黄霖也松了口气:“也是,你这小油子,哪会让自己受委屈。好好办刊,有需要帮忙的,随时找我们。”

    “小油子”这词是朱邦薇给他按的。

    说他岁数不大遍是油。

    朱冬润这时才开口,声音里带着长者的温和:“成军说得对,文学的事,终要靠作品说话。”

    这段时间。

    许成军也是没怎么关注文坛的动向。

    前一阵子,周明、苏中、公刘纷纷给他写信或者打电话询问近况。

    说白了。

    都想给他声援一二。

    许成军都问了问近况,套了套近乎之后笑着回绝了。

    气地周明直骂:“那帮狗东西就特么该骂!你这性子还是不够烈!”

    甚至是远在京城的汪曾祺也有所耳闻,作为后世大家公认的“当代中国文学代表人物”。

    他自然是很喜欢许成军这篇创刊词的。

    言语里表示了对于《浪潮》的欣赏,还给了他一篇散文让他发在下一期的杂志上

    ——《果园杂记》

    无疑是最高的支持了。

    这篇依然延续了他早年作品中对乡土生活的眷恋,也有后续《蒲桥集》等散文集的影子。

    最让许成军莞尔的是这位的写作态度——“搂草打兔子——捎带脚”。

    到了12月初,这场围绕许成军的话题大战渐渐烟消旗鼓。

    这个年代文学百花齐放。

    1979年是文学期刊蓬勃复苏的一年。

    说难听的是出格的人多了,许成军是其中之一,但依然还不足以称为最显眼的。

    《收获》《剧本》《星星》等老牌刊物复刊,《花城》《当代》《清明》等新刊物创刊。

    11月底,《花城》在 1979年推出“伤痕文学”专辑,集中刊发刘心武、卢新华等作家的作品,推动了社会对历史创伤的反思。《文艺报》同月复刊,重新承担起文艺批评与理论探讨的功能,为文坛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

    创作领域。

    张婕的散文《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发表于《京城文艺》。

    这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童年记忆与时代变迁,延续了她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1978年)中对人性美的发掘。张婕的创作突破了当时主流文学的政治叙事,转向对个体情感和生命体验的书写,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巴矜的《随想录》自 1978年12月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1979年进入创作高峰期。

    尽管第一集《随想录》于 12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但其核心篇章如《怀念萧珊》《“毒草病”》等在今年11月底陆续发表,以深刻的自我忏悔和对哔哔的批判震动文坛。

    有好事者甚至开始在背下私自议论,这许成军是不是和巴矜有点什么特殊关系?

    前脚刚给题词。

    后脚又发作品帮许成军转移视线!

    可疑!

    甚至许成军的文坛第一篇作品《试衣镜》也是在巴矜主编的《收获》内刊发!

    太刻意了!

    ——

    《今天》编辑部的小平房里。

    芒克凑过来时,正听见他低声念出那句“开放的真谛,是丢了自己去谄媚他人吗?”,声音里带着点意外的沉劲。

    “这许成军,倒像个没被磨平棱角的愣头青。”

    芒克笑了笑,伸手想抽走杂志,却被北岛按住。

    他正盯着“守根非守旧,创新非忘本”那行,眼里亮着熟悉的光,像当年他们偷偷印《今天》时,在暗夜里看见的第一缕晨光。

    这时的他还是个热血上涌的青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