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章 70年代中国文学巅峰之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章 70年代中国文学巅峰之作! (第2/3页)



    老王看着空了的货架,擦了把汗。

    这是他卖杂志这么多年,头回见读者抢着要一本文学刊物,还是连着两期都卖断货。

    江面上的轮船鸣着笛,风里飘着读者讨论《红绸》的声音:“你说许成军咋能写出这么细的感情?”

    “我觉得这比我读的外国还好看!”

    “这书的人物和性格刻画的真好,时空逻辑穿插四十年,但是一点不失真!”

    李梅生抱着杂志往周瘦鹃家走,脚步比来时快了不少。

    他得赶紧把《红绸》下半部给先生送去,说不定先生还能跟他聊上一整个下午,聊聊那个阮文孝和许建军,聊聊那个20岁作家笔下,比外滩秋潮还汹涌的人心。

    这个初冬。

    许成军用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构筑的“战争创伤”“阶级隔阂”与“时代转型”史诗让这个年代的人们经历了一场现代文学的洗礼。

    这不是文学水平差异,而是见识、写作技法、思想、哲学内核的降维打击。

    战争与和平。

    人性与挣扎。

    发展与未来。

    20岁的许成军仿佛站在历史长河俯瞰当下。

    这是所有在看这部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的直感。

    他们震撼于他文学结构的严谨、人物关系的复杂、行文脉络的大胆、时间跨度的隔阂、经济发展的建树。

    上半部本以为是上佳的军事战争。

    看下半部,这部来到了新的高度,用前半部十余万字铺垫出了后半部人性、战争、家国、未来的极致升华。

    极高的哲学性。

    极高的认知性。

    极高的文学性。

    有人惊呼: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静静的顿河》!

    “军人的使命,是用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而我们的责任,是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可以;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可以。”

    “精神加上旗帜则会永远胜过锋芒毕露的甲胄。”

    “战争是残酷的,但人性的光辉却能在黑暗中闪耀。每一个牺牲的战友,都化作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些金句在这片时空不断激荡、回响。

    也许会有《红绸》在文学界地位上的争议,但是毫无疑问的算是70年代中国文学巅峰之作!

    而这股风,还在中华大地飘着。

    带着南边战士们的英魂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

    风裹着湿冷往领子里钻,许成军把军大衣的领子又给苏曼舒拢了拢,碰到她衬衫领口露出的浅蓝尼龙围巾边角。

    这还是是托人从广州捎来的。

    在1979年的上海还算稀罕物。

    苏曼舒穿的是件浅灰底碎蓝花的确良衬衫,外头罩着件深卡其色列宁装,袖口仔细挽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上海牌女式手表,表盘是淡粉色的。

    许成军自己则是米白色的确良衬衫扎在深棕灯芯绒裤子里,裤线烫得笔直。

    脚上一双黑牛皮鞋擦得锃亮,外头披的军大衣是大哥许建军前一阵子给寄过来的,版型比普通军大衣挺括些,衬得他肩背愈发周正。

    俩人个子高挑,五官也是顶的端正,穿的更是这个年代少见的好。

    走在大街上好一副俊男靓女上街图。

    引得路人频频瞩目。

    “你慢些走,这路头几天落了雨,砖缝里还滑。”

    苏曼舒拽着许成军的胳膊,另一只手提着个草编网兜。

    两人沿着河南中路往南走,路边的自行车流像潮水似的。

    叮铃铃的车铃声混着无轨电车的“当当”声,在湿冷的空气里撞出热闹的响声。

    27路无轨电车从身后慢悠悠开过来,车窗里挤得满满当当,有人把脸贴在玻璃上,哈气晕出一片白雾。

    入冬后,魔都公交日均客运量高达 860万人次,早高峰时段尤为拥挤。

    “1平方米容纳 12双脚”的现象司空见惯。

    为缓解压力,12月15日魔都实施错峰上下班政策,市级机关、工厂和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部分公交线路如27路无轨电车的运营压力有所减轻,但早晚高峰车厢内仍人满为患。

    魔都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交通拥挤的第一线。

    “你这《红绸》这一期看起来卖的真的不错呢!”

    “你也不看看谁写的?”

    “臭美!”

    俩人刚路过南京东路,本想着进去凑个热闹,但是闹哄哄地人流让许成军熄了心思。

    别进了书店再被认出来,这一天又是白玩~

    拉着好奇宝宝似的苏曼舒转头就奔着上海美术馆。

    “听说这次美术馆有吴青霞的《仕女图》,你上次去打听的时候,工作人员没说还要不要介绍信啊?”

    苏曼舒侧头问,风把她的刘海吹得有些乱,她抬手把碎发别到耳后,露出耳垂上小小的银质耳钉。

    许成军笑了笑,从口袋里摸出张迭得整齐的纸片晃了晃:“放心,我跟咱们学校的老李说了,他给盖了章。

    再说现在不比前两年,上个月我还见有人带着孩子去看画展,门口的同志也就问了句是哪个单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