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一章 按照现在的形势还远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一章 按照现在的形势还远么? (第3/3页)

务从抽屉里摸出块奶糖,扔给许成军:“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在上海中学,昨天还说学生课间都在聊李小曼和古大强,说你这把‘战争里的人心’写透了,这才是能开现代文学先河的东西!”

    “写透了?怕不是骂我没人性吧!”

    许成军刚接住奶糖。

    “哈哈哈,骂的还真不少,不过这么写多带劲!我一会批判批判你的作品~”

    “您给掌掌眼,提提意见~”

    “我哪有那本事!”

    话题刚落,朱邦薇凑过来:“对了,你们听说没?河滨大楼要加三层,说是给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分的。孙教务,你家嫂子学校这回分到房没?”

    许成军回来的路上还看到河滨大楼(原河滨大厦)正在进行加建工程,从 8层增至 11层,工地上的脚手架与塔吊打破了外滩天际线的平静。

    当时许成军还琢磨要是在这能买一套,后面这房子可能番不少。

    孙教务叹口气:“分到三套房,轮不上我们家——上海中学就两个名额,都给教毕业班的老教师了。现在想住宽绰点,难哦!”

    这一时期,上海中学等重点学校是河滨大楼的主要分配单位之一。

    河滨大楼的地位类似于BJ的外交公寓,都是属于特殊时期下的“豪宅”。

    河滨大楼作为高端人才的居住保障,里面的住户中不乏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像上海中国画院专家吴青霞、上海史专家唐振等常专业成就获得分配资格。

    文化领域精英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还是有一定优待的~

    要不不少人怀念七八十年代呢。

    “要是能开放商品房就好了。”

    朱邦薇摩挲着钢笔杆,语气里带着点盼头,“不用等分配,自己掏钱买,多省心。”

    师姐不缺钱,可不想着住的好点。

    “可不是嘛。”

    许成军突然插了句,剥开奶糖塞进嘴里,“我也等着买套房呢,省得在宿舍挤着。”

    这话一落,办公室瞬间静了。

    孙教务先反应过来,指着他笑:“你个研一学生,拿什么买?每月补助才三十五块,还不够买半块砖!”

    王水照也跟着点头,刚要开口,突然顿住——

    眼神扫过许成军手里的《清明》二期,封面上“《红绸》30万字终章”的小字刺得人眼热。

    他不说话了。

    朱邦薇“嘶”了一声:“30万字……你这稿费……”

    后面的话没说出口,办公室里没人再笑。

    谁都算得过来,这体量的稿子,要是按规矩算,可不是学生补助能比的。

    不对这都不是他们的工资能比得了!

    一直没说话的李季明凑过来,他刚调来复旦半年,年纪轻,没那么多顾忌:“成军,你跟我们透个底,这《红绸》稿费到底有多少?我好奇好久了!”

    李季明35,算是国外回来的青壮派,成了除朱邦薇之外最年轻的中文系讲师。

    这时复旦中文系还是以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等老一辈学者为核心,年轻教师多为 1960年代前后毕业的“老五届”,如章培横、蒋凡、陈允吉等,他们在哔哔期间中断学术生涯,1978年后重新回归教学岗位。

    像后来可能比较知名的复旦中文系学者刘远游、陈尚君都和许成军是一批的研究生。

    82年研究生毕业后才直接留校任教。

    许成军靠在桌沿,漫不经心:“不算多,千字八块。”

    “我靠!”

    孙教务手里的搪瓷杯差点砸在桌上:“千字八块?30万字就是……两千四百块?”

    王水照也愣了,他每月工资才一百八十二块,这稿费顶他快两年收入。

    就这还是他刚提了副教授的收入!

    1956年工资改革后,复旦大学教学人员的平均工资为238元/月,其中教授平均工资238元,副教授182元,讲师118元,助教67元。

    朱邦薇瞪圆了眼:“你这哪是写,是印钱啊!”

    许成军笑着摆手:“碰巧字数多罢了。再说,我万一以后啥也写不出来呢!”

    李季明咽了口唾沫:“你这一年也没停着写过啊!这比我一年工资多……早知道我当年也去写了!”

    朱邦薇撇撇嘴:“怎么的,你没写过?”

    李季明尴尬的笑笑。

    办公室里的气氛又活起来,孙教务追问:“那你真打算买房?沪上现在商品房影子都没有,你等哪年?”

    许成军摊摊手:“按照现在的形势,开放商品房那还远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