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论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轻重比例调整的撬动作用 (第2/3页)
是希望苏曼舒自己完成逻辑的思考。
好在苏曼舒是个真正搞学术的料子,花了一些时间真的把这工作从无到有的做完了。
他都在好奇。
为什么前世没有听过一个叫苏曼舒的经济学家?
“再看四川广汉的数据——承包后农民人均收入从68元涨到135元,农村棉布消费增18%,直接把四川纺织厂产能利用率从72%拉到85%。”
他敲了敲公报上“轻工业产值增11.8%”那行。
“承包制不只是救农业,是给轻工业找市场;轻工业活了,才会倒逼重工业转产——比如纺织机需求涨了,重工业就不能死磕钢铁,得匀产能做纺织机械,农轻重的比例不就调过来了?”
苏曼舒:“我之前只算单向账,没算双向循环!这下‘撬动作用’的核心逻辑全通了!”
旁边书架后的老教授探出头,见是他俩,笑着摆手:“小年轻讨论归讨论,别惊着架上的古籍。”
许成军定睛一看。
是有过一面之缘的施存喆。
两人赶紧压低声音,苏曼舒却没停笔,反而把稿纸往许成军那边推了推,语气突然郑重:“成军,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该是你。”
许成军正帮她标数据来源,闻言愣了愣:“你说啥?”
“从选题到数据逻辑,再到政策建议,都是你在掌舵。”
苏曼舒掰着手指算,“10月你提‘农轻重+承包制’的方向,11月帮我找试点台账,刚才又破了化肥和循环的难题——我顶多算个执行者,第一作者该是你。”
许成军笑了,把稿纸推回去:“哪有那么多第一第二?再说,数据是你跑图书馆查的,试点案例是你访谈整理的,我不过是多嘴提了点思路。”
他拿起铅笔,在稿纸扉页“作者”那栏写了“苏曼舒”,又在后面加了个“许成军(指导)”,“我挂个指导就行,或者第二作者,别跟我争。”
“这不行!”
苏曼舒急得攥住他的笔,“指导太轻了,你这是核心贡献!之前看《经济研究》上的论文,有两人并列的,咱就并列第一作者!”
许成军还想推,苏曼舒却把铅笔按在纸上,眼神倔得像头小牛:“你要是不答应,这篇论文我就不改了——反正核心逻辑是你想的,我一个人发出去,心里不踏实。”
“行行行!”
“我也是借你苏大老师的光,在经济学界露露脸。”
话是真的。
这活别看许成军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真让他干真干不了,他是一个文科生能聊聊宏观政治、经济。
但是真要实证,他就是个傻子。
“后面就靠你了啊!我也就提提建议了~”
苏曼舒瞬间笑了,眼角弯成月牙:“没问题!你放心,我肯定把数据再核对三遍,政策建议再磨磨,争取能上《经济研究》!”
“不止《经济研究》。”
许成军摊摊手:“这篇论文刚好解了‘农业怎么带工业’的燃眉之急,说不定能进《新华社内部参考》。”
他顿了顿,补了句让苏曼舒心跳加速的话,“明年gj农委开农业改革会,说不定会请你去做咨询——刘国广那篇《计划与市场》,就是这么出圈的。”
苏曼舒低头看着扉页上的两个名字,突然觉得手里的稿纸有了重量。
嚯!这俩名字还有点夫妻相嘞~
“我现在就去核对四川的纺织数据!”
她抓起公报往资料室跑,路过书架时还回头喊,“晚上我把修改稿给你看!”
许成军看着她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
“看不懂!别找我!”
论文名——《论家庭联产承包制对农轻重比例调整的撬动作用——基于安徽、四川试点的实证分析》
——
北大。
此时未名湖已结了薄冰,博雅塔的影子映在冰面上,被夜风扫得微微晃。
经济学院女生宿舍302室,煤炉里的蜂窝煤烧得正旺,炉上搪瓷壶“咕嘟”冒着热气,壶嘴飘出的白汽裹着《清明》二期的油墨香,在暖融融的屋里打了个旋。
宋沅歌刚从图书馆回来,棉鞋上还沾着未名湖岸边的碎雪。
她们宿舍在北大很出名。
都是乐观开朗的性格,也都是长得貌美,被戏称为“五朵金花”。
虽然查建影在《八十年代访谈录》中说:“我们追求的美,是能改变世界的力量。“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无论哪个年代都是人本能的自我追求。
她刚坐下,上铺的室友梁芳芳就探下头,手里举着本《清明》,声音压得低却难掩兴奋:“沅歌!《清明》看不看!今天一早抢的《红绸》下半部,我先翻了两页,李小曼和古大强那段,看得我鼻子都酸了!”
宋沅歌眼睛一亮,连忙放下手里的书。
《清明》创刊号第一期她在同学那借阅过,丁灵的作品依旧扎实,《天云山传奇》让人顿感惊奇。
但是最让她震撼的还是《撕不碎的红绸》。
作为北大大一的学生,也自认为读过不少书,但是这本在她心里是独一档的。
“那我先看会儿,你要看的时候随时找我!”
“诶呀!你先看,我这正好有点事~”
宋沅歌把杂志摊在桌上,炉光落在“许成军”三个字上,她捏着钢笔的手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