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三章 此子未来可期,中国文学可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三章 此子未来可期,中国文学可期 (第2/3页)

故事,可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不想再当被时代裹挟的阮文孝,他想当那个往光里跑的人,哪怕跑得慢一点。

    1979年末的海盐,寒夜漫长。

    ——

    天津。

    冯基才刚画完一幅《天津卫风情图》,颜料还没干。

    他翻开《红绸》,本想找“战争场面”,却被许晓梅“要当七仙女”的俏皮话逗笑.

    作为写“津味市井”的高手,他最懂“热闹里的真”,而《红绸》里的许家,有陆秀兰的“泼辣”、许志国的“装严肃”,活像天津胡同里的邻居,比他画的“茶馆掌柜”还鲜活。

    “这烟火气!”

    冯基才跟文联同事叹道:“你看这一家子,有笑有泪。战争再大,也大不过‘妈拍女儿头’——这才是真人性!”

    京城知青宿舍。

    王晓博刚从云南回京,床底下还堆着插队时的旧行李。

    他借到《红绸》时本没抱期待,可读到许成军写“90年的中国”,突然从硬板床上坐起来。

    作为读遍萨特、罗素的“思想野小子”,他见多了“反思过去”的,却第一次见人敢在1979年“预言未来”,还把“儒家大义”和“科技想象”揉在一起。

    “这思路真野!”

    他反感“假大空”,可许成军写“未来中国强大了,没人敢欺负我们”,不喊口号却让他热血沸腾;读到阮文孝的迷茫,又想起自己在云南赶马时的困惑——“人为什么要被时代推着走”。

    末了他把《红绸》压在《西方哲学史》下,心里琢磨:“以后我写,也得有这‘敢想敢写’的劲。”

    京城

    机关大院的槐树上挂着残雪,王盟刚批改完《人民文学》的稿件。

    他从公文包掏出同事捎来的《清明》二期,封面“许成军”三个字让他想起半年前读《试衣镜》的惊艳。

    当时他还笑“这小子敢把镜子写成中国魔幻”,此刻翻到《红绸》里阮文孝问“1965年你们帮我们打美国,现在为什么打我们”,手里的钢笔“啪”地落在稿纸上。

    “好一个‘镜像视角’!”

    王盟对着台灯喃喃,在“越南士兵”的段落反复扫视。

    他写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理想主义,也懂特殊年代“人性被拧巴”的滋味,可许成军偏敢把“敌人”写得迷茫又可怜,不贴标签、不喊口号,像把机关大院里藏着的“复杂人心”,搬到了谅山的猫耳洞里。

    读到最后,他眼眶热了热:“20岁能写出‘记忆的重量’!天才!天才!”

    他和那些小年轻不一样,他能看出这篇长篇的价值。

    国内过去有好作品么?

    他想是有的。

    但是上一次在文风上、写作技法上、行文逻辑开先河,写出了不一样的内容是什么时候?

    大抵是讯哥儿写《狂人日记》。

    这作品有多厉害?

    可以这么说,这篇《撕不碎的红绸》如果是他的作品直接能把抬到中国近当代文学的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只有一个。

    还是讯哥~

    他犹豫片刻,从包里拿出张稿纸,一笔一字写了起来。

    而与此同时,全国所有热爱文学的人、所有能够被《清明》辐射到的地方,都在为《红绸》里的故事心折。

    许成军火了?

    不对,说火已经有点埋汰他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坛已经不把他看做青年作家,而是有实力的作家、学者。

    即使他才20。

    但无所谓,虽然文坛少不了什么余化、jk.罗琳这样的大器晚成的例子。

    但是天才才是文学领域更让人信服的代名词。

    雪莱二十岁创作《麦布女王》,兰波二十岁前完成《醉舟》《地狱一季》,雨果二十岁出版诗集《颂歌集》.

    谁介意多个许成军?

    ——

    1979年12月25日。

    《人日》文艺评论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红绸破茧:论许成军〈撕不碎的红绸〉的叙事革命与人性深度》的长文。

    署名“王盟”。

    彼时京城机关大院的残雪还挂在槐枝上,这篇带着温度的评论,却在文坛掀起了滚烫的讨论。

    它不仅是一位文学前辈对后辈的盛赞。

    更是对70年底最后一年的中国文学“破局之作”的精准定调。

    “读许成军《撕不碎的红绸》,如见一柄利刃剖开时代的脉络。

    当多数战争题材还在‘我方正义、敌方邪恶’的单向叙事里打转时,这个20岁的青年,竟敢把越南士兵阮文孝的迷茫写进纸页:‘1965年你们帮我们打美国,现在为什么打我们?’”

    文章开篇便直击1979年文坛的核心症结。

    王盟以自己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经验为参照,点出“特殊年代的文学,多是把人性拧成标签”,而许成军的“镜像视角”恰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