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四章 除了反映生活,还该有什么作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四章 除了反映生活,还该有什么作用? (第2/3页)

美国,现在为什么打我们”的荒诞。

    不回避战争的本质,不拒绝战争的内核。

    用东方哲学塑造“小人物”的迷茫、恐惧、罪恶感,对抗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崇高感”。

    佳作!

    不对,真的有机会成为名篇,这是世界了解东方的最好的渠道。

    这是中国的现代文学。

    金介甫觉得自己疯了!他特么竟然想要研究一个20岁的年轻人!

    fuck!

    我的沈从文呢!

    为什么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金介甫几乎住在办公室。

    没事烦一下萧潜。

    让他解释一些这本书的“中国”内容。

    他一边对照字典逐字翻译,一边联系东亚系的翻译团队,还特意请萧潜帮忙核对“三线建设”“猫耳洞”等中国特有的词汇。

    译稿里是“Unbroken Red Silk”的译名。

    1980年1月,金介甫带着30页译稿初稿,参加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

    在“中国现代文学”分会场,他把《红绸》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并置分析:“海明威写战争里的逃离,许成军写战争里的困惑,前者是‘西方英雄式’的反抗,后者是‘东方普通人式’的追问,两者同样深刻!”

    这番话让台下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编辑玛莎纳斯鲍姆眼前一亮。

    她负责“亚洲文学新锐”丛书,正愁找不到能打动西方读者的中国当代作品。

    散会后,玛莎立刻拦住金介甫:“教授,我要全译本!”

    ——

    时间回到12月18日。

    许成军刚挂断陈登科的电话,陈大主席热切地跟他说了许成军《清明》第二期取的的好成绩。

    首周,《清明》第二期全国卖出5万余册。

    后续随着口碑发酵,尤其是王盟的公开站台。

    红绸还有要持续发酵的架势。

    陈大主席话里话外满是“你这《红绸》要火遍全国”的兴奋。

    他投资对了!

    拨乱反正也是正嘛~

    没等他缓过劲,陈登科的电话又过来了。

    说作家出版社、新华出版社、战士出版社三家都找来了,想抢《红绸》单行本的出版权,条件优厚!

    这1979年,能让三家出版社主动递橄榄枝的青年作家,许成军还是头一个。

    其中,战士出版社更是给出了承诺,如果交给他们印刷,部队会直接预订5万册,发放全军。

    5万册!

    这几乎已经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能取得的相对好的成绩了。

    1979年,叶君建的长篇《火花》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印数才为 2.2万册。

    不过许成军也没着急答应。

    《清明》还得在全国再卖一阵,才可能出单行本。

    下午,许成军应华东师大徐忠玉教授的邀约前往华师开一次讲座。

    以作家的身份。

    介绍创作经验和分享创作思路。

    题目自拟。

    徐忠玉教授本来与许成军也是萍水相逢,但是jyb委托华师中文系举办全国高校中国文学批评史骨干教师训练班,徐忠玉教授遍请全国名家如郭绍俞、程芊帆、钱鈡联、吴祖缃、王员化等来谈他们擅长的学问和课题。

    王员化推荐了许成军。

    于是月初,徐忠玉教授亲自来到复旦拜访朱冬润,并提出邀请章培横、许成军参加训练班。

    徐忠玉教授是中文系主任,今64岁。

    一些观点其实是和朱冬润相左的。

    但是,和许成军一见面就详谈甚欢。

    当着朱冬润和章培横的面,徐忠玉也提到他的一些关于文艺创作的想法。

    徐中玉提到:“随着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的深入展开,人们将越来越明白,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包括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最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民群众无疑是文艺作品最权威的评定者。”

    朱冬润和章培横对于这样的话题不是很感兴趣。

    这不是他们的研究领域。

    作为关门弟子,许成军自然该站出来得站出来。

    许成军:“徐先生您提出‘群众是文艺权威评定者’,这在当下是打破文化专制的关键。但从长远看,‘实践检验’或许不止于‘作品是否符合群众当下审美’,更该包含‘作品能否经得起时间里的实践迭代’。

    比如1979年群众喜欢的反思类作品,到了20年后,年轻人可能会从‘历史记忆’转向‘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