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黑土地(求月票!) (第3/3页)
土地看看。不是走马观花,是沉下去,去看看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又是怎么继续往下活的。
你笔下的故事,有股劲儿,能钻到人心里去。如果你能用你的笔,写写他们……那就好了。”
许成军心中一震。
李继海这番话,猝不及防地打开了他心中的某个魔盒。
他想写么?
想啊。
他刚刚完成的《黑键》,写的是阴郁扭曲的爱与牺牲,是城市背景下的灵魂献祭。
而李继海口中那片广袤、苦涩又坚韧的黑土地,以及在那上面生生不息的人们,他们的爱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沉默与爆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波澜壮阔,另一种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悲怆?
夜色中,他看着李继海那双在黑暗中依然闪着微光的眼睛,那里面映照着北国的风霜与这片江南校园的静谧。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新的桥梁,通往一片他尚未真正涉足,却无比厚重的文学沃土。
“我会的。”
许成军郑重地点头,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一定会有机会的。”
“能在复旦遇见你可能是我们这些人的幸运吧。”
“.”
“毕业会回东北么?“
“会啊,我的家乡得靠我们这些人建设啊~”
“建设东北嘛?”
“是啊!”李继海的声音带着虔诚。
许成军没有再说话,只是笑了笑。
讲真,寝室这些人,他最欣赏的就是一条筋的李继海。
文化人,花花肠子多。
但他却浑然不像个中文系的。
两人不再说话,继续在复旦沉静的夜色中漫步。
许成军思维发散。
他在前世也是个“成人礼就是张通往南方的火车票的东北孩子。”
他也是个“黄桃罐头总能治愈一切疾病的东北孩子。”
穿越前一天,他还记得刷到的某音:“我愿意生在东北,长在东北。但我总得挣点钱回到东北。”
人啊~
这一辈子~
兜兜转转,魂牵梦绕的,终究是那片最初的土地。
远处的虫鸣更清晰了些,《黑键》带来的那种灵魂被抽空的虚脱感,被另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广阔的情感悄然填补。
如果,
他只是说如果。
他写点什么东西,能让那片大地更生机勃勃一些,能不再.
“东北没有人贩子,但是年年丢孩子。”
——
12月中旬的许成军又恢复了很忙的状态。
和王水照一起做的谱系图研究占据了他每天一半的时间,另一半的时间兼顾《黑键》的创作和宋代文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许成军又被《文学评论》《文史知》等相对《复旦学报》更大众化的刊物邀请撰稿,向更广泛的读者介绍他的研究。
这一期间,许父许母来了很多封信,话里话外问着许晓梅和他的近况,他明显的看出来老两口有点像这个妹妹了,毕竟这三十年来,大哥许建军不在身边,还有成军和晓梅,当成军走了,还有晓梅。
现在,老两口身边没一个孩子。
这是想孩子了。
许晓梅倒是没多大感受,她现在是一腔投入高考的热血,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
许成军撇嘴。
许晓梅掐腰。
算了,被女强人的气势折服。
苏曼舒最近也是“疯了”,这篇研究农轻重研究的论文,让她整天沉在图书馆。
许晓梅和苏曼舒的状态堪称“拼命三郎”。
不过许成军自己可能更拼。
但是卷王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在卷~
每每许成军劝她悠着点,她都一句话堵的许成军牙根子疼。
“我这一篇论文没有,你这复旦学报、文学评论这些顶级期刊上了个遍,研究生毕业直接都够破格提拔副教授的,你想让我当花瓶?许成军的附庸?”
“.”
行啊,努力吧~少女~
我可是女权主义者~
《浪潮》也渐入佳境,社员们习惯了见不到社长的日子,许成军甩手掌柜的路子“走通了”。
同人刊的路子也已经走通了,在南方校园圈子,《浪潮》的声势逐渐蔓延,武大、中大、川大这些华南、华中、西南的高校也逐渐建立起联系,定期约定互送同人杂志。
最关键的是,复旦主导,与华师、上交等魔都的高校共同建立“浪潮跨校文学联合会”。
许成军将任第一届联合会主席,具体形式正在磋商中,许得民和林一民“双民”组合都是官迷,对这事极为上心。
进展还算顺利。
也就是说,《浪潮》正在扩展为属于全魔都高校的同人刊。
12月24日。
日本驻华使馆文化处通过魔都相关部门与许成军取得联系。
岩波书店的总编辑马场公彦来华,希望出版他的《撕不碎的红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