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章 红绸出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章 红绸出海? (第1/3页)

    马场公彦此次来魔都也是个巧合。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频繁。

    岩波书店作为日本学术出版的代表,积极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政策,推动中日书籍互译。

    他这次来其实是为了岩波书店与中国商务印书馆合作,翻译出版一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岩波书店一向以“低处高思”(生活向下,思想向上)为理念,更倾向于出版具有学术深度的作品。

    本来中国当代作品不在其考虑范畴。

    但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元在与其交流时,无意间提了一嘴:“当前中国最火的是一位年轻作家的《撕不碎的红绸》,具有史诗感和现代性,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陈元认为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虽然确实是不知道国外能对《红绸》有什么评价~

    但是至少国内是赞誉一片,一会和《狂人日记》比,一会和《静静地顿河》比,一会又和《永别了,武器》比。

    国内这阶段还这没人有这个待遇。

    马场公彦没当回事。

    他是个中国通,长期关注东亚学术交流,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情况他一直通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以及大使馆的人脉去了解。

    总之,他不信,有人能写出比日本战后文学更有水平的作品。

    为什么不是现在呢?

    他觉得这一时期“内向的一代”的作家以及新社会派的推理作家也很垃圾!

    算了,给陈君一个面子。

    午后。

    冬日的阳光透过复旦仙舟馆办公室的玻璃窗。

    许成军刚结束与王水照关于谱系图研究的一段讨论,办公室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这电话也是来之不易,说来话长~

    来电的是魔都外事部门的一位同志,语气带着几分正式与欣喜:“成军同志,有个好消息。日本岩波书店的总编辑马场公彦目前在首都访问,通过文化参赞表达了希望与您会面,商讨《撕不碎的红绸》日文版出版事宜。你看……时间上是否方便安排?”

    许成军握着听筒。

    岩波书店,日本学术出版的殿堂。

    藤井省三此前确实提过这个名字,但这么快?

    还是总编辑亲自出面?

    有鬼吧?

    不是他多疑,你这

    他语气平静,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讶异:“岩波书店?马场公彦?我听说过,有具体时间么?”

    “马场先生非常重视这次会面,他表示可以尽快调整行程南下,成军同志,现在是中日交流的蜜月期,我们诚挚的希望您能出席本次会面,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学走出国门。”

    是的,这一时期,我们逐渐开始与国外开始交流。

    从上到下,从政府到百姓,都迫切的希望有中国的符号走出国门。

    其实,中国人能力很强,有天赋,也勤劳。

    但有时候缺乏自信。

    你总会发现,当我们在一个领域,只要有人突破了关隘,那么这个领域将被中国人统治。

    稀土如此,造船如此

    国足不在此列。

    “既然如此,我这边自然欢迎。具体时间,还请外事部门的同志帮忙协调安排。”

    许成军回答得从容,既未显得急切,也充分表达了尊重。

    能帮就帮。

    外汇帮国家赚一手咯~

    这一段时间许成军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一回事,依然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但是身边的氛围却随着这个消息的传递逐渐变了味。

    校领导开始莫名地关心,李校长甚至是亲自找到许成军,在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给他泡了杯黄山毛峰,语气温和却难掩郑重:“成军同学,日本岩波书店这件事,意义重大啊!

    这不只是你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复旦文科恢复元气、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学校方面,一定全力支持,外事处会全力配合。你有什么需要,随时提出来。”

    许成军:“.”

    好家伙!

    上压力了?

    不仅是领导层,复旦校园内,也不知道哪来的小道消息,开始像初春的柳絮一样悄然传播。

    “听说了吗?许成军的《红绸》要被日本最大的出版社翻译出版了!”

    “岩波书店!那可是日本的‘商务印书馆’,出过《鲁迅全集》的!”

    “真的假的?咱们的书也能卖出去了?”

    消息先是在中文系、外文系这些小圈子里发酵,随即迅速蔓延至整个校园。

    一时间,无论是在课堂间隙,还是在食堂排队打饭时,抑或是傍晚图书馆闭馆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话题总绕不开这件事。

    最初的震惊和怀疑过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感在悄悄涌动。

    对很多人来说。

    这是一场文化的破冰之旅。

    过去几十年,国门紧闭,人们习惯了“拿来主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翻译进来的苏俄文学、欧美名著,潜意识里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更圆。

    如今,突然听说身边同学的作品要被那个出版了大量汉学典籍、素以高标准著称的岩波书店相中,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哪怕是小霓虹的。

    当然,这同学也显得有点不普通就是了~

    那么多西方文学走入国门,我们的文学也能走出去了?

    很多人有种不真实感,将信将疑,但更多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期待。

    公告栏上,有人用红纸黑字贴出了《红绸》里的金句,旁边用粉笔写着:“见证历史,中国文学出海!”

    浪潮文学社的办公室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打听消息、想提前预定可能出版的日文版的同学络绎不绝,让代理副社长许得民和林一民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诶诶诶!还没确定呢!别乱传啊~”

    “诶呀,没有的事,社长不让说!”

    连苏曼舒在经济系资料室查数据时,都有相熟的同学凑过来,小声问:“曼舒,你家许成军是不是要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