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红绸出海? (第2/3页)
国际名人了?”
这种氛围,在元旦过后不久,随着一位特殊访客的到来,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来的是《文汇报》文艺部的资深记者,韩众,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
《文汇报》此时在知识界、文艺界影响力巨大,以其相对开阔的视野和对文化动态的敏锐捕捉而著称。
在沈老给《文汇报》下了指示后。
对待许成军的态度,骤然转变。
让许成军想报复的地方都没有~
韩记者显然做了充分功课,他没有直接去打扰许成军,而是先找到了中文系的教授了解情况,又与学生会的干部、浪潮文学社的成员聊了聊,最后才通过学校宣传部的安排,在仙舟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对许成军进行了一次正式采访。
章培横:你这记者也挺能做面子功夫,这小子在复旦中文系什么地位?
这帮人能说他坏话怎么的?
几天后,在魔都一家涉外宾馆的会客室里,许成军见到了马场公彦。
这位总编辑年约五十,戴着金丝眼镜,穿着合体的西装,举止间透着日本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客气。
但眼神中审视的光芒却难以完全掩盖。
“许成军先生,久仰大名!”
马场公彦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主动上前握手,力道适中,“拜读《清明》上的《红绸》,实在是震撼。尤其是下半部,将战争的创伤与个体命运的纠葛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叙事技法更是融汇东西,令人惊叹。岩波书店一向致力于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思想文化引入日本,我们认为,《红绸》正是日本读者需要了解的,当代中国的‘新声音’。”
许成军微微一笑,请他落座:“马场先生过誉了。《红绸》不过是我的一次尝试,能得岩波书店青睐,也是我的荣幸。不知贵社对出版有何具体设想?”
马场公彦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初步计划书,条理清晰地介绍起来,从版税比例、首印数量到宣传推广,都显露出大出版社的规范与诚意。
至少对这个年代的国人很有诚意。
挣外汇!
这年代外汇什么概念?
然而,在交谈中,他偶尔流露出的,仍是那种基于日本文学领先地位的、隐晦的审视,仿佛出版《红绸》更多是出于一种“发现”和“引介”的视角。
会谈气氛友好,但许成军能感觉到,对方虽然认可作品价值.
但仍将他视为一个“有潜力的中国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而非足以撼动某种格局的杰作。
甚至更多意义上,只是一次友好商榷。
交谈一下午,双方都是大圈子。
迟迟没进入到关键问题的磋商中。
马场的态度也更像完成一次规定动作。
而让马场诧异的是。
许成军竟然也是。
此时,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外事部门的陪同人员接起后,仔细核对,将听筒递给许成军:“成军同志,找您的,是从日本东京打来的国际长途,对方自称是丸山昇教授。”
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处长,暗中用手拍了下许成军的手掌。
许成军心领神会,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对马场公彦做了个抱歉的手势,接过了电话。
“莫西莫西?是许成军君吗?我是丸山昇!”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却略带急切的老者声音,用的是日语,旁边似乎有翻译在同步传译。
“丸山教授,您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用日语回应,虽然不算流利,但足以沟通。
“许君!冒昧打扰!我听说岩波书店的马场君正在与你商谈《红绸》的出版?”丸山昇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是的,马场总编辑此刻就在我旁边。”
“太好了!许君,我必须告诉你,我的学生藤井省三,就是那个被你《红绸》迷得神魂颠倒的小子,他这几个月几乎是不眠不休,已经完成了《红绸》大部分章节的翻译初稿!我审阅过一部分,虽然还有些青涩,但抓住了你文字中的‘魂’!我刚刚打电话到岩波书店编辑部,才知道马场君已经到了中国。许君,藤井的译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请你务必向马场君推荐,可以考虑以藤井的译稿为基础进行修改完善出版!这本,完全有资格进入‘岩波文库’!”
丸山昇的话语如同连珠炮,透过听筒,连一旁的马场公彦都隐约听到了几个关键词——“藤井省三”、“译稿”、“岩波文库”。
他脸上的从容瞬间被震惊取代,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丸山晟在业界的地位比他高。
按照日本人的习惯,这是前辈。
一级压一级。
许成军放下电话,看向马场公彦,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马场先生,是东京大学的丸山昇教授。他告诉我他的学生藤井省三,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年轻学者,在《红绸》连载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初稿。丸山教授认为译稿质量可堪打磨,并强烈建议《红绸》入选‘岩波文库’。”
“丸山老师?藤井省三?”
马场公彦愣住了。
他扶了扶眼镜,脸上难以置信,“许桑,您的意思是……在我们就正式出版进行会谈之前,您的作品在日本学界内部,已经引发了如此程度的关注,甚至已经有了完整的翻译尝试?而且……是丸山老师亲自推荐?”
“意外罢了,并非我的初心。”
别管许成军怎么说。
马场公彦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发现者”,是带着日本出版界的权威眼光来审视和挑选作品。
却万万没想到,对方早已在日本最顶尖的汉学圈层中激起了涟漪,连德高望重的丸山昇都亲自下场,为其学生的翻译站台。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常规的商业出版逻辑。
“还能这样?”
你他么不是刚出道的中国人么,怎么个事?
马场公彦下意识地低声用日语喃喃了一句,随即意识到失态,连忙正色道,“许先生,这……这真是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不知我能否立刻联系上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