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六章 世界的分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六章 世界的分镜 (第2/3页)

兰草渡》里那些跨越地域的角色。

    离开台湾前,她去了澎湖列岛。在离岛的灯塔下,遇见位守塔老人,老人说这灯塔亮了百年,指引过无数渔船,“就像故事,能让人在陌生的海里找到方向”。夏听听把这句话记在笔记本上,旁边贴上片灯塔下的海草,草叶上还沾着海盐,像给文字撒了层亮晶晶的注脚。

    半年后,夏听听的足迹踏上了非洲大陆。在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她看着柏柏尔人用驼毛编织挂毯,图案里的沙漠之花竟和青峰山的兰草有相似的轮廓。“我们的祖先说,花草是大地的文字,”向导摩挲着挂毯上的花纹,“就像你们的电影,把青峰山的故事写在了世界上。”

    她把《兰草渡》的 DVD送给当地的社区中心。放映那天,沙漠的夜空缀满了星星,银幕上的兰草坡与真实的沙漠重叠时,有个黑人小孩突然指着屏幕说:“这草和我奶奶种的‘希望草’一样!”夏听听突然想起秦老说的“万物有灵”,原来植物才是最通用的语言,它们在不同的土地上说着同样的话:关于扎根,关于生长,关于不放弃。

    从非洲到欧洲,她的旅行笔记本里多了许多“跨界标本”:埃及金字塔旁的纸莎草与青峰山的兰草压在一起,意大利威尼斯的水葫芦与西湖的荷叶贴在同一页,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旁,她画了条虚线连到新疆伊犁的薰衣草田——原来故事里的“远方”,早就被植物们走成了亲戚。

    在巴黎的“青峰山故事咖啡馆”,夏听听见到了法国小女孩的妈妈。咖啡馆的角落里,放着台老式放映机,正循环播放小宇他们拍的兰草生长记录。“每周都有孩子来这里学中文,”女主人递给她杯加了兰草蜜的咖啡,“他们说想亲自去青峰山,看看能长出‘会讲故事的草’的地方。”

    墙上的世界地图钉满了大头针,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