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海棠金橘酿 (第2/3页)
就是被反复摩挲过的。
他先瞪了宋修一眼,才慢悠悠转向戚萝,板着脸道:
“近日国子监学风浮躁,策论错漏百出,昨日查方仲槐的卷子,‘民生在勤’写成‘民生在禽’,问他为何,支支吾吾说不出,后来才听同窗说,是被金梁桥这边的吃食勾了魂?”
他目光扫过案板,喉结动了动,又板起脸:“老夫今日来,不是来问罪的,是替朝廷查验市井风物,看看这些吃食是否合规,免得坏了学子们的脾胃。”
戚萝忍着笑,切了块肥瘦相间的叉烧用油纸包好,又舀了碗金橘酿:
“老先生尝尝便知。这叉烧用的是张屠户家现宰的五花肉,凌晨卯时送过来的,新鲜得很。酿水是井水镇的,金橘和海棠都是自己挑的,干净得很。”
周太傅的手在袖袋里攥了攥,没接,只看向宋修,眼神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期待。
宋修接过递过去:“恩师,戚姑娘的手艺确实好,您尝尝便知。前日我路过时闻着香味,特意绕过来买了块,确实比酒楼的更有烟火气。”
周太傅这才慢悠悠接过来,先端着架子抿了口酿水,冰凉的酸香顺着喉咙滑下去,打了个激灵,才掀开盘子咬了口叉烧。
芝麻混着肉汁在舌尖炸开时,他眼睛亮了亮,慌忙板起脸,嘴里却忍不住咂了咂:“嗯……尚可,肉质还算紧实,酱汁也不腻,只是……”
他顿了顿,视线又落回案板上,见还有大半块叉烧,补充道:“只是火候还能再收半分,皮若再脆些,便更好了。”
躲在竹筐后的方仲槐没忍住,“噗嗤”笑出了声。
谁不知道周太傅最讲究“食不言”,方才那咂嘴声,隔着半条街都能听见。
“谁在那儿?”
周太傅吹胡子瞪眼,竹筐后的脑袋们瞬间缩了回去,却碰倒了筐里的砚台,“咚”一声砸在青石板上。
“方仲槐!周明瑞!”
周太傅指着竹筐,声音陡然拔高。
“还敢躲?罚你们抄《礼记》三遍,明日卯时交到我书房!少一个字,就再加抄一遍《论语》!”
几个学子哪敢耽搁,连滚带爬地钻出来,捡起地上的书卷就跑。
路过摊前时还不忘喊:“戚姑娘,明日我们还来!记得给我们留带脆骨的!”
周太傅望着他们的背影哼了声,转头见宋修正看着戚萝笑,顿时沉下脸:
“你也别笑!刚回翰林院就整日往市井跑,像什么样子?国子监的学子都学你这般,岂不是要荒废课业?”
宋修敛了笑:“今日休沐,想着过来看看。”
他看向戚萝,见她正低头收拾案板,阳光落在她发顶,碎金似的。
“姑娘一个人忙得过来?我明日也休沐,若不嫌弃,过来搭把手。劈柴、生火、招呼客人,这些我还做得来。”
戚萝刚要答话,周太傅先开了口:“休沐就该在家校勘典籍,帮衬个市井摊子像话吗?你是翰林院的编修,不是市井杂役!”
话虽硬,却偷偷看了戚萝一眼,见她没恼,又放缓了语气。
“不过……这姑娘瞧着倒利落,说话也敞亮,不像那些扭捏的。”
“多谢老先生。”
戚萝笑着婉拒宋修,手里的布巾在案板上擦出“沙沙”声。
“公子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这摊子小,平日里街坊熟客多,自己忙得过来。公子难得休沐,不如在家陪陪家人,或是去城外的玉泉山散散心,总比在这儿站着受累强。再说了,您来帮忙,我反倒不好意思收街坊的钱了。”
周太傅听得连连点头:“这话在理!年轻人就该分清主次,修儿,听见没?”
又忽然来了兴致,指着砂锅里的椒麻酱肉。
“说起来,你这蜀椒用得地道。我当年在蜀地任官时,吃过用藤椒做的腊肉,那麻劲才叫霸道,一口下去,舌尖能麻半个时辰,配着当地的米酒喝,才算解了那股子劲。”
戚萝眼睛一亮:
“老先生也吃过藤椒腊肉?我前几日还琢磨着,要不要进点藤椒试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