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迷雾峡谷与生命奇观 (第2/3页)
声:“警告!右侧30米处检测到高速移动体,直径约20厘米,移动速度1.2米/秒,正在突破蓝藻水华层!”
她猛地转身,只见一号湖泊的水面突然掀起一道绿色的浪涛,一只纺锤形的生物破浪而出,体表覆盖着细密的纤毛,像无数把小桨同时高速摆动,激起的水花溅在岸边的“岩石”上——那是几株巨大的枯草杆菌,它们的芽孢外壳被水花击中,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是草履虫!”林夏下意识后退半步,心脏骤然收紧。在宏观世界的载玻片上,这种单细胞生物不过是毫米级的存在,可在此刻的尺度下,它竟像一艘小型潜艇,透明的细胞质里清晰可见食物泡在缓慢流动,纤毛摆动时带起的气流让周围的链霉菌菌丝剧烈摇晃。
“原宗,分析其运动轨迹。”她握紧了拳头,铠甲的武器模块自动进入待机状态,肩甲下的离子炮蓄能时发出细微的蜂鸣。
“目标无攻击性,正在滤食蓝藻。”原宗的扫描光束在草履虫体表扫过,“检测到其体内含37个食物泡,均为蓝藻细胞,属于正常摄食行为。”
林夏松了口气,看着草履虫像艘优雅的游艇在水面游弋,纤毛划水的动作规律得如同精密仪器。她忽然想起中学课本里的描述:“草履虫靠纤毛运动,以细菌和藻类为食。”那时觉得枯燥的文字,此刻却化作眼前生动的画面,让她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陈,刚被一只草履虫吓了一跳。”她对着通讯器说,语气里带着自嘲,“在载玻片上看它慢吞吞的,没想到缩小后这么灵活,感觉能把我掀翻到湖里去。”
“显微镜下的速度和实际尺度换算后确实惊人。”老陈的声音里带着关切,“它的纤毛每秒能摆动数百次,换算成人类尺度,速度相当于每小时60公里。你那边地形复杂,别靠水体太近,我刚发现培养皿边缘有冷凝水正在滴落,可能形成‘瀑布’。”
林夏抬头望去,果然看到远处的山峦顶端有银白色的“水流”倾泻而下,在山涧处汇聚成溪流,溪流两岸生长着紫色的“蕨类植物”——那是紫霉菌的菌丝体,羽状的分支在水流中轻轻摇曳。她沿着溪流向上走,脚下的“土壤”渐渐变得湿润,偶尔能踩到一些圆球形的“果实”,原宗扫描后显示是固氮菌的芽孢,外壳坚硬得像核桃。
“这里的固氮菌芽孢比赤焰山的葡萄球菌大得多。”她捡起一枚芽孢,放在掌心端详,铠甲的放大功能让她看清了外壳上的纹路,像天然形成的密码,“它们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相当于微观世界的‘化肥厂’。原宗,记录一下这里的氮元素浓度,和第三象限的放线菌区域做对比。”
“数据已同步至终端,当前区域氮浓度为0.08mg/L,是第三象限的1.6倍。”原宗的声音突然顿了顿,“检测到前方5米处有异常生物信号,形态不规则,正在快速增殖。”
林夏绕过一丛金黄色的“芦苇”——那是放线菌的气生菌丝,顶端的孢子囊像麦穗般饱满,来到一片开阔的谷地。眼前的景象让她倒吸一口凉气:谷地里布满了透明的“网状结构”,无数个椭圆形的“细胞”在网眼中蠕动,它们的细胞膜不断凸起、分裂,每秒钟都有新的个体诞生,远远望去,像一片不断扩张的果冻。
“是黏菌!”她恍然大悟。这种介于真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生物,在营养充足时会以单细胞形式存在,一旦环境变化就会聚集形成多细胞的“slug”结构。此刻谷地里的黏菌显然处于活跃期,网状的假原生质体正在贪婪地吞噬周围的细菌,所过之处,原本密集的枯草杆菌菌落变得稀疏。
“它们的增殖速度太快了。”林夏看着黏菌的网状结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溪流蔓延,“再这样下去,会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原宗,分析它们的聚集信号。”
“检测到环腺苷酸(cAMP)浓度异常升高,这是黏菌聚集的信号分子。”原宗的投影屏幕上显示出分子结构模型,“它们通过这种信号协调行动,形成多细胞体以提高生存概率。”
林夏想起老陈曾说过,黏菌在自然界中是“清道夫”,能分解死亡的有机体,但过度繁殖也会成为生态威胁。她打开通讯器:“老陈,发现一片黏菌聚集区,正在快速吞噬细菌,需要干预吗?”
终端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纸张摩擦的声音:“查了一下培养皿的初始接种记录,这里原本接种了少量黏菌孢子,可能是温度适宜导致爆发。暂时不用干预,先记录它们的扩张速度和cAMP浓度变化,这对研究生物群体行为很有价值。如果超过安全阈值,我会远程释放抑制因子。”
“收到。”林夏看着黏菌的网状结构在溪流边缘停下,似乎对水体有所忌惮,心里松了口气。她蹲下身,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