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迷雾峡谷与生命奇观 (第1/3页)
空间压缩的眩晕感尚未完全褪去,林夏已被眼前的景象攫住了呼吸。按照预设坐标抵达的新区域,与之前的培养皿象限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规整的菌落分布,而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深褐色的山体上覆盖着层叠的“植被”,仔细看去,竟是无数放线菌的菌丝缠绕而成,顶端的孢子囊像熟透的野果,在铠甲探照灯的照射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原宗,扫描地形。”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脚下的“土壤”触感奇特,既不是琼脂的平滑,也不是细菌菌落的粘稠,更像是某种真菌的菌核堆积而成,踩上去会发出细碎的“咯吱”声。
“当前区域为新增观测区‘迷雾峡谷’,地形复杂度超出预设37%。”原宗的声音里第一次带上了电流般的杂音,“检测到大型不规则水体,成分分析为含微量元素的蒸馏水——推测是宏观世界的喷壶洒水形成。”
林夏抬眼望去,远处果然横亘着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水面泛着淡淡的蓝绿色,那是藻类微生物在水体表层形成的“水华”。方才穿越空间时听到的“哗哗”声,此刻清晰地变成了水流撞击“岸边”的声响——所谓岸边,不过是几株巨大的枯草杆菌形成的“石柱”,它们的芽孢像岩石缝隙里的珍珠,在水光中闪烁。
“老陈,你绝对想不到这里有多壮观。”她对着光纤通讯器说,指尖拂过一株“灌木”——那是簇状生长的酵母菌,椭圆形的细胞像缀满枝头的绿宝石,“喷壶洒的水在这里成了真正的湖泊,岸边的枯草杆菌比我在赤焰山见过的任何葡萄球菌都要高大。”
终端那头传来老陈敲击键盘的声音:“收到你的实时画面了,那些‘山峦’其实是放线菌群落与真菌菌丝缠绕形成的复合结构,显微镜下看像团乱麻,缩小后居然成了山。对了,刚收到你传输的水质数据,藻类浓度偏高,小心氧气含量波动。”
林夏刚应了一声,原宗突然发出急促的嗡鸣:“警告!检测到高速移动体接近,体型约为常规大肠杆菌的5倍!”
她猛地转身,只见湖泊对岸的迷雾中,一个纺锤形的“黑影”正破浪而来,体表覆盖着细密的纤毛,像无数把小桨同时划动,激起的水花溅在岸边的“石柱”上,竟让坚硬的枯草杆菌芽孢微微震颤。
空间压缩的最后一丝震颤消散时,林夏的靴底踩在了一片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地面”上。原宗铠甲的能量膜自动亮起,将周围十米内的景象映照得如同白昼——眼前的世界彻底颠覆了她所有的预设,山峦以肉眼可见的弧度起伏,深褐色的山脊线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表层覆盖的“植被”在探照灯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凑近细看,才发现是无数放线菌的菌丝相互缠绕而成,每一根菌丝都像粗壮的藤蔓,顶端的孢子囊沉甸甸地垂下,仿佛熟透的野果随时会坠落。
“原宗,启动全范围扫描。”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源于震撼。她曾在显微镜下无数次观察过放线菌的形态,但从未想过当自己缩小到与它们同一尺度时,这些微生物会化作如此壮阔的山峦。
铠甲的传感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全息投影在林夏面前展开一幅三维地图:“当前区域命名为‘迷雾峡谷’,地形复杂度超出预设模型42%。检测到大型水体三处,均为含氮、磷元素的蒸馏水——与宏观世界喷壶洒水的成分匹配。水体表层覆盖蓝藻群落,密度1.8×10⁷cells/mL,正在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浓度19.3%,适宜人类呼吸。”
林夏顺着投影中标注的“一号湖泊”望去,只见远处的山谷间横亘着一片波光粼粼的水域,水面泛着淡淡的青绿色,那是蓝藻在表层形成的“水华”。湖岸线曲折蜿蜒,边缘点缀着无数“鹅卵石”——凑近了才发现,竟是酵母菌的休眠体,椭圆形的细胞被厚厚的细胞壁包裹,在水光中折射出珍珠般的光泽。
“老陈,你看到了吗?”她对着领口的通讯器说,指尖轻轻触碰身边一株“灌木”,那是由链霉菌菌丝编织而成的植物状结构,顶端的分生孢子梗像开花般舒展,“喷壶里的一滴水,在这里变成了能倒映山峦的湖泊。蓝藻在水面铺成了绿色的地毯,连岸边的‘石头’都是酵母菌的休眠体,这简直是造物主的手笔。”
终端那头传来老陈的笑声,夹杂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显微镜下的蓝藻水华看着像团黏糊糊的绿藻,缩小了居然这么漂亮。刚收到你传输的链霉菌孢子样本数据,其中有一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结构很特殊,说不定能提取新的抗生素,我已经标记下来了。对了,注意湖岸线的‘潮汐’——宏观世界的培养皿温度变化会让水分蒸发或凝结,可能引发局部水流异动。”
林夏刚点头应下,原宗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