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你这充电宝,真当广告法不存在了?(5k) (第1/3页)
“呃,你的意思,是让我们江淮来给你们星辰代工生产车子??”
“不是代工,是新能源车技术全栈解决方案,独属于我们星辰体系的XI模式……”
“那不还是代工?!”
…
安瑾辉微微瞪眼。
思绪呆滞了一秒。
刚才还在计较与欧洲车企合作的得失。
结果话风一转,怎么又掉进了新坑?
“代工模式充其量说借鸡生蛋,即使车子是从江淮的工厂中出来,也不能算江淮的品牌,哪怕是合资生产,共同成立全新的品牌其实也以对方为主导居多。”
许易笑吟吟的说,“XI模式,则是把车企打造成那只金鸡,让品牌方自己把控产品定义、质量管控、供应链及销售售后,星辰作为技术供应商,提供三电供应、智能驾驶、座舱这些解决方案,做成了品牌也是江淮的。”
安瑾辉沉默着,缓缓的听着。
——嘶。
这么细想下来,的确是有本质区别。
把他们江淮打造成金鸡?
这可比借鸡下蛋听起来更有建设性。
谁没一个做大做强的梦想呢?
“许总,你刚刚提到了智能驾驶?星辰汽车在这方面也有积累?”安瑾辉疑惑。
他知道星辰的三电技术很厉害。
极星电池在国内磷酸铁锂的地位毋庸置疑,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有一半采用三元锂路线,也有一半采用磷酸铁锂,大家都有不同的供应商方案和考虑。
但毫无疑问,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是相对较低的,而三元锂电池那部分成本,自然也会算到车价和消费者头上分摊。
可以说自从星辰S7出来后,行业内三电技术第一的位置,突然变得有争议了。
但这台车江淮也研究过。
车机很智能,很流畅,却没有搭载什么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想想也正常。
新能源车的整车成本很高,国产油车都舍不得上的自动泊车与ACC方案,硬砸上新能源车那成本就更高了。
“我们成立了自动驾驶研发中心,自研L2级辅助驾驶算法,以及在新的智驾平台上开发L2+级的功能。”
许易微微一笑:“再加上现在国产L2硬件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以后的新能源车除了省油外,智能化和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将会是核心卖点之一。”
如果在15年之前,他说这话是有点超前了。
可在今年,国产供应链的多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这些也相继有了突破,像舜宇光学、华域汽车这些专做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的厂商,星辰也与之对接过,并预定了一部分产能,准备用于明年的星辰S7上。
等到明年国产方案下来,成本起码能比国外低20%,后续量产成本进一步分摊下来,成本降低至40%-50%都很正常。
安瑾辉心头震惊。
之前看新闻说星辰汽车挖了百度不少人,现在就已经到了打通自研算法这一步?
这么算下来。
对方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还要远超他们预期。
相比之下,大众那边在新能源领域恐怕还不如星辰。
不。
应该是说远不如星辰。
毕竟他们合资的第一款车的方案,已经出来了。
预计在明年就能生产上市。
什么?
你问为什么这么快?
那当然是因为这款车纯粹是套壳车。
大众这次与江淮联手,其实也是始于双积分政策的落地。
国内年底就要正式实施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核算。
而大众在国内只有燃油车,也没新能源车。
凭借其这么庞大的销量和排放量,到时候搞不好还得花巨资去买积分填补燃油车带来的负积分。
当下从头搞纯电车设计研发肯定是来不及了。
于是就急了。
找江淮这边说白了还是换壳,先凑一台纯电拼好车,改个外观随便卖一卖。
把碳积分这个缺口补了。
后续第二款车有多大投入,能不能搞成,也得看情况和发展。
双方在新赛道都有投石问路的意思。
偏偏还舍不得多投几块。
江淮这边也不止押了大众,去年同样和蔚来李彬几次接触,双方协商之下共同签署了代工合作协议,把造车资质租借给了蔚来。
现在与星辰汽车接触下来,心里难免产生古怪的感觉。
左手大众,右手蔚来。
难道现在还要插入一个星辰汽车?
这岂不是三姓……
咳。
很诡异的感觉啊。
怎么他们江淮在代工这条路上,越走越黑了?
“L2级的辅助驾驶都是高档车才配备的,国产能打下来的确是行业福音。”
安瑾辉只能点点头,较为保守的说道。
他对“自动驾驶”这个概念还带着模糊,江淮商转乘路线走得比其他传统车企迟钝了些,对于乘用车市场的理解也谈不上多敏锐。
“许总,安总……你们在聊什么呢?”
张展云远远就瞧见了两人,待他们聊了好一会儿,这才故作随意地走过来,带着笑意询问。
“领导,我们在聊未来新能源车转型,和国产L2+级的高阶辅助驾驶发展的问题。”
许易答道。
“哦?L2+级的高阶辅助驾驶?指的是高速自动巡航和跟车那些吗?”
张展云来了兴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