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年考 (第1/3页)
下雪后的第三日,岳麓书院的年考,便在这冬日肃杀又隐隐躁动的气氛里,准时来了,依旧是那个让人心里发怵且举办过入学考的慎思堂。
一大早,通往“慎思堂”的那条青石板路,气氛就绷得紧紧的。
学子们大多抿着嘴,眼神里带着点豁出去的狠劲,或是藏不住的紧张。
相识的碰见了,顶多匆匆点个头,连寒暄都省了,生怕多说两句话,就把脑子里死记硬背下来的那点东西给忘没了。
王明远收拾好东西也便李昭一同出门,冷风刮在脸上,刺刺的,反倒让他因熬夜复习而有些发沉的脑子清醒了不少。旁边的李昭,脸绷得比他还紧,嘴唇都有些发白,一路走,一路还在无意识地念叨着什么经义。
“宴之兄,放轻松些。”王明远低声宽慰了一句,“平日该下的功夫都下了,尽力便好。”
李昭猛地回过神,咽了口唾沫,声音有点干:“我知道,我知道……就是这心里头,跟揣了只兔子似的,蹦跶得厉害!明远兄,你说……我不会真被……”
“瞎想什么!”王明远打断他,“你近来进步不小,上次听你说你们教谕还夸你经义很有悟性。稳住心神,正常发挥便是。”
李昭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连点头:“对,对,教谕夸过我……我得稳住,稳住……”
年考果然不同,规制上就更靠近乡试了,一连考两日。
第一日考的是经义注疏,足足五道大题——《四书》经义两道,《五经》经义三道。
这已不再是院试时主要考有没有记住经文本身的意思了,更多的是抠那些艰深拗口的各家注疏,考校的是对这经义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看你肚子里除了死记硬背,到底装了多少真材实料。
王明远沉下心,先快速浏览了一遍所有题目。大部分内容,平日里周教谕都反复锤炼过,柳山长那本笔记里也多有鞭辟入里的见解,他答起来还算得心应手,思路也颇为顺畅。
唯其中一道出自《孟子》的题尤其刁钻,题干是“民事不可缓也”,偏要追问:“今地方官为修文庙、立牌坊,强征民财民力,致春耕延误,却称‘为君兴教化’,此与‘民事为先’之论是否相悖?”。
他沉下心,略一思索,便提笔破题,将几位注疏大家的观点条分缕析,对比异同,开头先点 “君欲兴教化,必先安民生,民生不安,教化无从谈起”,再引二贤之论层层佐证。
接着直指 “今之弊在‘重形式轻根本’,非‘重教化轻民生’”,将论题辨析清楚。
最后提出 “先补春耕、再筹文庙,由民自愿捐输而非强征” 的建议,每一句都扣着 “教化与民生一体” 的核心,既合经义,又切地方实情。
然后再结合此事在执行时遇到的一些冲突的实例,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的见解。
写完通读一遍,自觉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心下稍安。
其他几道题虽然也考得细,但终究没超出这半年所学的范围。只要平日听课认真,笔记做得全,总能答出个七七八八。
但想像王明远这样答得既有深度又有自己见解,那就非得下过苦功夫、有过人悟性不可了。
第一日考完出来,学子们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