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2章 年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2章 年考 (第2/3页)

个脸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显然是遇到了难关;有的则面带喜色,显然是发挥不错。

    李昭凑到王明远身边,小声问:“明远兄,那道《孟子》题……你咋答的?我感觉我答得有点乱……”

    王明远简单说了下自己的思路,李昭一听,脸就垮了半边:“完了完了……我好像答偏了点……明日策论、诗赋和算学老天爷可得多保佑我啊!”

    第二日,考的是策论、诗赋和算学。

    策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两道题,都是紧扣着最近的时政动向。

    第一道题是关于西北边关的。

    今年秋末,北边鞑靼部落果然又不老实,几次小规模叩关骚扰,虽然没酿成大乱,但也弄得边陲陲不宁,百姓惶惶。题目问的就是如何安抚边民、稳固边防的具体策略。

    王明远一看这题,内心就一沉。

    前阵子和狗娃也讨论过此事,他俩都很担心远在边关的王二牛。没想到,这事转眼就变成了策论考题!

    岳麓书院的消息果然灵通,对时政的把握也真是精准。

    他不敢怠慢,仔细回想周老太傅平日讲解策论时强调的“务实”二字,又结合自己看过的邸报和听来的零星消息。

    他提笔先从“稳民心”入手,写到如何及时公布准确讯息,避免谣言四起;如何组织边民互保,加强巡防;

    又谈到“固边防”,除了常规的整修武备、激励士卒,他还特意写到可效仿“屯田戍边”之策,于紧要处增设军屯,且战且耕,减少粮草转运之耗,也能让戍卒更有归属感,并非一味死守。

    最后还提到对遭受骚扰的边民要及时抚恤,减免税赋,使其能安心生产,不至流离。

    每一策他都尽量写得具体,避免空话套话。

    第二道策论题,却让王明远看得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题目竟是关于东南沿海一些偏远海岛的。

    说那些岛屿人烟稀少,产出有限,却时常遭受海盗倭寇侵扰,朝廷每年都要耗费大量钱粮派兵巡防剿匪,得不偿失。

    近日朝中有官员提议,不如将这些“无用之地”作价卖给倭国,既可换取一大笔白银充实国库,倭国也承诺接手后负责清剿海盗,并保证若干年内不骚扰我国海域。

    问:对此议,如何看待?

    “这……”王明远看到这题,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卖国土?这是身为朝廷大臣能说出来的话?!

    他胸口一股郁气猛地涌上来,差点当场骂出声。但旋即,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策论考的是理性分析,不是意气用事。

    朝廷既然有人提出此议,或许……或许真是朝廷财政到了极其艰难的地步?或者有其他难以言说的考量?

    他深吸一口气,沉吟良久,终于落笔。

    他没有直接痛斥卖地之非,而是先从“利害”二字入手剖析。

    先言“利”:得一时之巨款,暂缓国库之困;省日后巡防之费;或能换取沿海短暂安宁。

    接着,重重剖析其“害”:

    其一,失地遗患。国土乃先祖所传,寸土寸金,岂可轻与外人?今日卖一岛,明日是否可卖一城?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将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