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林见月来信,鸿雁传书,温度与尺度 (第2/3页)
封长达七页的信,不啻于一次勇敢的“出击”,一次无声的宣言。
阳光明重新靠回椅背,藤椅又发出一阵轻微的呻吟。
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信纸那略为粗糙的边缘,指腹感受着纸张的纹理。
他有着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心智,看待这份初萌的带着露水般清新的好感,既怀着一份珍视,又带着几分审慎的清醒。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年龄——今年只有十七岁。
他也清晰地记得这个时代的法定婚龄——男二十,女十八。
距离那根象征着成熟与责任的红线,他还有整整三年的时光需要跋涉。
对他而言,既然婚姻尚在遥不可及的未来地平线,过早地、急迫地去确立所谓的“对象关系”,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无形的束缚,甚至可能扼杀这份情感自然生长的空间。
感情,如同植物,需要合适的土壤和充足的时间去慢慢扎根、抽枝、展叶,最终才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拔苗助长,绝非良策。
顺其自然,让这份朦胧而美好的好感在时光的溪流中慢慢沉淀、发酵、相互了解,或许是更为稳妥、也更尊重彼此成长的方式。
然而,林见月鼓足勇气寄出的这封信,像一颗投入平静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就必须得到回应。
他不能让她在等待中胡思乱想,平添无谓的忐忑与失落。
这封回信,至关重要,它需要传递温度,也需要把握尺度。
不能是炽热滚烫、直抒胸臆的情书,那不合时宜,也违背了他“顺其自然”的心意。
但也不能是干巴巴、冷冰冰的生活流水账,那会辜负她七页纸的真诚分享和字里行间那份隐秘而珍贵的期待。
他需要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像与一位志趣相投、心灵相通的笔友交流。
既保持着得体的同志式的距离,又要生动有趣,自然地展现他的思想、性情与关怀,让她读来能会心一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真诚的温度与无声的共鸣。
打定主意,他坐直了身体,拉开抽屉。抽屉里整齐地码放着各种文件和文具。
他取出一迭印着鲜红“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信笺纸,纸张略厚,带着淡淡的墨香。又拧开那支陪伴他许久的黑色英雄牌钢笔的笔帽,墨蓝色的墨水在金色的笔尖凝聚,饱满欲滴。
窗外,法国梧桐浓密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斑驳的光影在信纸上轻轻晃动,如同跳跃的音符。
他略一沉吟,目光沉静,笔尖便带着一种笃定,流畅地落在了洁白的纸面上。
“林见月同志:来信已收到。”
起笔这个年代最标准的称呼和开场白。
“七页纸的信,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读起来更是津津有味,仿佛跟着你的笔尖,在你那小小的石库门和东方机械厂里走了一遭。
感谢你分享这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让我这个‘旁观者’仿佛也看到了你伏案工作时的专注,听到了你和冯向红同志在灶披间里的笑语,甚至闻到了那蒸窝头时……嗯,独特的味道。”
他的回信同样从问候开始,语气平和亲切,带着朋友般的熟稔,却又保持着必要的分寸。
接着,他巧妙地、带着善意的幽默回应了她信中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重点”:
“……关于你和冯向红同志那场惊心动魄的‘厨房历险记’,读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那‘能令狗都绕道而行’的窝头,还有那‘黄绿相间、气味独特’的馒头,画面感实在太强了!
看来,如何驯服这些粗犷的‘粮食同志’,让它们变得温顺可口,是你们两位女同志当前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主要矛盾’啊。”
笔锋一转,他不再仅仅是调侃,而是带着点轻松的、实用的建议:
“……对付桀骜不驯的玉米面,我倒是听厂里食堂的老师傅提过一个小‘偏方’,供你们参考实践。
和面时最好用温水,温度以手摸着不烫为宜。
可以稍微加一点点糖精,虽然味道远比不上珍贵的白糖,但据说能促进发酵,改善些口感。
发酵时间宁可长一点,让它充分醒发。
蒸的时候,窝头底下最好垫块干净的湿笼布或者洗净的菜叶子,这样能防止粘锅,也避免窝头底部被水汽泡得发硬发死。”
他继续写道,像个经验丰富的“顾问”:
“至于二合面、三合面,不妨试试改蒸为烙?发面饼或者死面饼都行。
锅里只需要刷上薄薄一层油,用小火慢慢烙,耐心点,勤翻面,追求那种外皮金黄酥脆、里面松软适口的效果。
烙饼的火候相对蒸馒头似乎更容易掌握些,至少不容易出现‘外焦里生’或者‘碱大了’的惨剧。
当然,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还得靠你们二位‘指战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实践出真知’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这儿可是搬好小板凳,准备好耳朵了,期待听到你们下次的‘战报’——是凯歌高奏,端出香喷喷的成果?还是……嗯,又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发明创造’?”
他巧妙地避开了可能显得过于亲昵的关切,用同志间分享生活经验、交流“技术难题”的口吻,既回应了她的困扰,又带着善意的鼓励和幽默,将一场“厨房灾难”转化成了可以共同探讨、充满生活趣味的“课题”。
话题自然地、不着痕迹地过渡到书籍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看到你说闲暇时沉浸书海,滋养精神,这真是件顶顶好的事情。
高尔基的《在人间》,我也很喜欢,阿廖沙在底层社会的苦难泥沼中挣扎沉浮,却始终能感受到外祖母卡希林娜带来的那份金子般的温暖和坚韧的力量。
这种在黑暗中依然执着寻找光明的精神,任何时候读来都让人心潮起伏,充满力量。
鲁迅先生的杂文更是匕首投枪,字字珠玑,直指时弊,也照见人心。
他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每每读来,都觉得胸中激荡着一股开拓的豪情。
尤其是在我们工厂,面对新工艺的摸索、生产难题的攻关时,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和实用……”
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没有刻意掉书袋卖弄,而是结合工厂的工作体验和日常思考,让讨论显得真诚、接地气,又带着思想交流的深度。
他甚至巧妙地提了一句:
“……上次报告会结束时,我们‘笔谈’时提到的高尔基《海燕》,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充满了无畏的豪情和挑战的勇气。
其实想想,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小小‘暴风雨’,比如一锅失败的窝头,不也是锤炼我们意志、增长我们生活本领的一部分吗?你说呢?”
他不动声色地用《海燕》那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意象,既含蓄地回应了报告会上两人通过纸条传递思想时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又巧妙地、不着痕迹地给予了她面对生活小挫折时的鼓励和豁达的心态。
信中也穿插了他自己的一些近况,但着墨不多,点到即止:
“……厂里最近在狠抓秋季生产安全,标语贴满了车间,广播里天天强调,事情确实不少。
上周还跟着赵副厂长下了两趟车间。
机器轰鸣震耳,纱锭飞转如梭,工人们个个干劲十足,汗流浃背。
看着一匹匹‘的确良’布像流水一样从机器里吐出来,卷成整齐的布辊,心里就觉得踏实,觉得所有的忙碌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信的末尾,他郑重地、含蓄地呼应了她的那份期盼:
“……你在信中提到上次在书楠家的聚会,确实令人怀念。
那种纯粹的热闹,那种毫无拘束的青春的活力,是任何正式的报告会、学习班都无法比拟的。
人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分享各自带来的简单吃食,切磋几盘乒乓球,听听书楠那悠扬又带点激昂的手风琴声……确实是紧张工作之余难得的乐事,是精神的‘加油站’。
我想,这样的机会,以后总会有的。
只是眼下大家工作都忙,生产任务也重,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大家都得闲的时机。
我也盼着那一天,能再和大家一起,享受那份轻松自在、畅所欲言的时光。”
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承诺,这符合现实也符合他的审慎。
但“盼着”二字,已足够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和内心的向往。
这既是对她期盼的直接回应,也是一种含蓄的属于这个特殊年代的带着革命同志情谊又暗含个人情愫的表达。
最后,他落笔,字迹沉稳有力:
“……纸短情长,思绪万千,就此搁笔吧。
衷心希望你和冯向红同志的‘烹饪技术革命’早日取得决定性胜利,期待你们的‘捷报’!盼回信。
祝工作顺心,心情愉快,就像这初秋的晴空一样明朗!”
落款:阳光明。日期:一九六九年九月六日。
他放下笔,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又像是完成了一件极其精密的工艺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