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6.分房的机会,火线加入组织,再次进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36.分房的机会,火线加入组织,再次进步 (第3/3页)

辛;时而饱含深情,描绘着工人师傅们朴实无华却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时而激昂振奋,展现着革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效益。

    “……清花车间的保全工王师傅,摸索出的‘皮辊保养三步法’,将细纱断头率硬生生降低了三个百分点!

    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细心观察和反复试验,是‘为国家节约一寸纱’的朴素信念在支撑!……”

    细纱车间里,被点到名字的王师傅,正弯腰检查着机器。

    他听到广播里自己的名字和事迹,黝黑的脸膛瞬间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地直起身,周围的工友立刻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有人用力拍着他的肩膀。

    “……筒摇工序自动落纱装置的攻关,一度陷入‘土法上马’的困境,图纸被戏称为‘纸上谈兵’。

    关键时刻,是厂领导果断决策,由技术员、老工人、车间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

    老技师李工带着几个年轻骨干,在车间里连续奋战三天三夜,饿了啃口冷馒头,困了就在机器旁打个盹,硬是凭着那股子‘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解决了卡壳的关键难题!

    如今,落纱效率提升百分之二十五,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二车间的筒摇工段,正在操作新设备的几个青工,听着广播里讲述自己亲身参与的经历,腰杆挺得更直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正在巡查的车间主任陈国强,嘴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最令人动容的,是锅炉房年近六十的张师傅!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回水余热利用’小阀门改造,灵感来自于他几十年烧锅炉积累的经验和一次偶然的观察!

    就是这个小阀门,利用回水余热预热冷水,一年竟为厂里节省了三百一十二吨煤炭!

    为国家节省资金一万一千余元!

    张师傅常说:‘锅炉烧得好不好,心里那本账要清!浪费一滴水、一块煤,都是对国家的犯罪!’

    这朴实的话语,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工人主人翁精神和高尚觉悟的最真实写照!……”

    锅炉房门口,老张正拿着大铁锹,听到广播里提到自己,尤其是那句“浪费一滴水、一块煤,都是对国家的犯罪”,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煤堆,粗糙的手背悄悄抹了下眼角。

    旁边几个年轻的司炉工,看向他的眼神充满了敬重。

    文章播送完毕,播音员充满激情地总结:

    “……阳光明同志的文章,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红星国棉厂广大普通工人在技术革新中焕发出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量!

    他们,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红色匠心’的真正铸造者!

    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致敬!向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红星精神致敬!”

    广播结束了,但整个红星国棉厂却如同被点燃的油锅,瞬间沸腾了!

    “听见没?王麻子!你上报了!《工人日报》!全国都能看到!”细纱车间里一片喧哗。

    “老张头!行啊!不声不响干大事!一年省下一万多块!了不得!”

    “那个阳光明,就是新来的赵厂长秘书?文章写得太好了!把咱们干活的事,说得真透亮!”

    “啧啧,国家级大报啊!咱们红星厂这回可露大脸了!”

    “肉票二斤!布票二十尺!还有分房加分!我的老天爷!这奖励……”

    “人家是秘书,有本事!你要能在《工人日报》上登一篇,你也行!”

    “三篇就能分房?乖乖……”

    工人们喜笑颜开,议论纷纷,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在人群中弥漫。

    文章里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人,是他们熟悉的事,是他们共同参与的技术革新!

    这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阳光明的名字,连同赵国栋副厂长,文章虽未点名,但谁都知道技术革新是他主导,两人瞬间成了全厂热议的焦点。

    与有荣焉的情绪,在每个红星厂工人的心头激荡。

    赵国栋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听着楼下隐约传来的喧闹声,看着工人们兴奋议论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深沉的满意的笑容。

    这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阳光明这篇文章,不仅完美达成了宣传任务,更如同一块分量十足的金砖,稳稳地垫在了他向上攀登的阶梯上。

    他锐利的目光投向厂党委办公楼的方向,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几天后,红星国棉厂党委会议室。

    气氛庄严肃穆。

    墙上挂着领袖像和鲜红的党旗。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厂党委全体委员。

    田书记坐在主位,神情沉稳,看不出太多情绪。

    列席参加的赵国栋坐在靠后的位置,腰背挺直,面色平静,但眼神深处蕴藏着力量。

    会议进行到人事议题。

    田书记扶了扶眼镜,环视了一圈在座的委员,声音不高,却带着书记的权威:

    “同志们,根据上级关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精神,结合我厂当前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

    特别是考虑到赵国栋同志在主持全厂生产技术工作,尤其是近期推动技术革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在把握政治方向、落实上级精神方面的表现。

    我提议,增补赵国栋同志为厂党委委员。请大家审议。”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增补党委委员,这不仅仅是职务的变动,更是政治地位和话语权的显著提升。

    赵国栋此前只是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是厂务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而党委会,则是企业的领导核心,把握政治方向,决定重大人事和战略问题。进入党委会,意味着正式进入了工厂的最高决策层。

    委员们的目光,或明或暗地投向赵国栋。

    这位年轻的副厂长,作风硬朗,能力突出,尤其是这次技术革新和紧随其后的《工人日报》宣传,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紧跟形势”的政治正确光环。

    田书记亲自提名,分量不言而喻。

    短暂的沉默后,霍委员率先开口:“我同意田书记的提议。国栋同志年富力强,工作有魄力,有思路,特别是在抓生产促革新方面,成绩有目共睹。

    增补进党委,有利于加强班子力量,更好地推动全厂工作。”

    紧接着,以作风强硬著称的委员老孙也点头:“赵国栋同志原则性强,敢抓敢管,技术革新也抓出了实效,我同意。”

    有田书记的定调和这两位重量级委员的支持,其他委员也纷纷表态同意。

    会议流程走得异常顺利。

    最终,全体党委委员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增补赵国栋为红星国棉厂党委委员的决议。

    尘埃落定。

    赵国栋站起身,向田书记和在座委员微微欠身致意,脸上是沉稳的、恰到好处的谦逊:

    “感谢组织的信任,感谢田书记和各位委员的支持。

    我一定加强学习,认真履职,在党委的集体领导下,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他的目光与田书记平静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彼此心照不宣。

    这一步,虽然只是“小小的半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从此刻起,他正式踏入了红星国棉厂权力的核心圈层。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全厂。

    赵国栋副厂长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作为他的专职秘书,亲手点燃了这次声望“火箭”第一级助推器的阳光明,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自然也水涨船高。

    赵国栋对阳光明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而显著的变化。

    那份倚重更加明显,信任也更加深厚。

    交代工作时,眼神中多了一份“自己人”的托付。

    一些涉及面更广、更核心的信息,也开始有意识地让阳光明参与和掌握。

    阳光明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这位愈发位高权重的领导之间,那道无形的桥梁,变得更加坚固和宽阔了。

    他抓住的这个机会,不仅为自己赢得了通往独立居所的阶梯,也为赵国栋在红星国棉厂这艘大船上,赢得了一个更有分量的位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