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3.中秋节礼,艳羡与感恩,小小震撼,甜蜜期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3.中秋节礼,艳羡与感恩,小小震撼,甜蜜期待 (第1/3页)

    日子一天天过去,阳光明分得的那间二十六平米的筒子楼小套间,早已不是初见时那般空荡的灰败模样。

    雪白的墙壁散发着淡淡的石灰味,地面干净平整。

    然而,一个真正能生活的“家”,光有房子和几件大件家具是远远不够的。

    接下来的日子,阳光明便一头扎进了琐碎却必要的生活物资添置中。

    锅碗瓢盆是顶顶要紧的,他抽空跑了几趟附近的百货公司和日用品商店。

    一口铝制蒸锅、一口敦实的生铁炒锅、一个纯铜烧水壶、一个暖水瓶、几个大小不一的搪瓷盆、一摞印着“劳动光荣”字样的细瓷碗碟、几把竹筷子……

    这些不起眼的家什,一件件买回来,陆续放入碗橱或在厨房案板桌上摞起来。

    被褥铺盖是另一项大开销,就算搬到新家居住,他每周也要回石库门住上一两天,所以以前的旧铺盖还不能搬过来。

    他拿出攒下的布票和棉花票,不够的部分,拿出冰箱里的物资很容易就置换到了。

    在布店里扯了厚厚的棉布和里子布,又买了沉甸甸的新棉花,花了点手工费,请裁缝师傅做好两套被褥,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要紧的炉灶问题,更不能忽视。

    门口走廊上,属于他的那个煤球炉位置,已放好了一只擦得锃亮的崭新煤球炉,旁边整齐地码着一小堆黑亮的煤球和引火用的碎木柴。这属于“明灶”。

    而东屋那个五六个平米、带门带窗的小隔间里,阳光明悄悄添置了一个崭新的煤油炉。这是他的暗灶。

    这个二手的煤油炉有着蓝色铁皮外壳,玻璃罩子擦得透亮,旋钮灵活。他特意买了两个备用灯芯和两罐煤油,放在隔间角落。

    这间小小的斗室,成了他消化冰箱物资的堡垒。

    那些在筒子楼公用走廊上绝对扎眼、不好解释来源的吃食——比如几盒速冻水饺、速冻大肉包、各种肉食等——可以在这里悄无声息地用煤油炉加热。

    只要关好门,就算端出去被人看见,至多感慨一句“小阳师傅真舍得,还吃饺子”,倒不至于惹出大麻烦。

    这隐秘的便利,让他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心里多了一份旁人难以企及的踏实。

    ***

    弄堂里的风开始带上凉意,法国梧桐巴掌大的叶子边缘悄悄卷起微黄。

    中秋节的气息,如同桂花的甜香,在街巷间无声地弥漫开来。

    对老百姓而言,这是仅次于春节的大日子。

    为了过好节日,街道和单位,也难得地透出几分慷慨。稀罕的票证如同金贵的雨露,零星洒落:半两芝麻油票、二两瓜子票,还有半斤凭票供应的硬邦邦的“中秋月饼”——这已是顶好的节礼。

    阳光明自然也要借助那个神奇的“冰箱”,为这个中秋多做些准备。

    除了打算拿回家里的东西,他心头还记挂着一户人家——楚大虎家。

    楚家的情况,他太清楚了。

    楚家只有虎头父亲一个正式工,收入微博;虎头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在家操持,下面还有两个半大的弟弟和一个刚上小学的妹妹。

    楚大虎父亲一人工作,却要供应家里的五张嘴吃饭,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

    虎头临走前那句沉甸甸的托付,言犹在耳。

    这两个月,他恪守着承诺,每半个月就去楚家一趟。有时是一捆扎得紧紧的干米线,有时是几斤核桃仁或栗子仁,有时是一瓶清亮的花生油,都是实实在在能填肚子、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东西不多,但每次都不空手。不是他舍不得多给,而是给的太多,不好找合适的理由。

    楚家父母那混合着感激、不安和窘迫的眼神,让他心里发酸。

    眼下中秋临近,各家各户都在想法子张罗点像样的节货,楚家想必更是艰难。正好,趁着节前各单位发福利的由头,他多送些过去,也不至于太扎眼。

    ……

    中秋节前两天,到了下班时间,红星国棉厂下班的铃声尖锐地划破黄昏。

    人流涌出厂门,深蓝色的工装汇成洪流,张秀英和推着自行车的阳光明,一起走出厂区。

    一路风驰电掣,到了自家弄堂门口,阳光明对母亲道:“姆妈,你先回去。眼看就是中秋节,我去趟虎头家,看看有啥要帮忙的。”

    张秀英停下脚步,脸上带着理解,也有一丝心疼儿子奔波的神色:“哦,去看看吧。楚师傅一家不容易。早点回来吃饭,锅里给你留着。”

    “晓得了。”阳光明应了一声,脚下一蹬,自行车便轻快地汇入了下班的人潮。

    他没有直接去楚家所在的弄堂,而是先绕到附近一条僻静的小巷深处。

    确认无人后,他迅速地从“冰箱”里取出了几样东西:一个沉甸甸、用厚实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散发着浓郁卤香的二斤重的大猪肘子;

    一条鳞片闪着银光的大黄鱼,用浸湿的旧报纸裹了好几层;一斤大白兔奶糖,花花绿绿的糖纸在昏暗巷子里格外显眼;还有二斤用草纸包着的鲜肉月饼,散发出诱人的荤香。

    这些东西被他小心地塞进一个半旧的军绿色大挎包里,鼓鼓囊囊,分量十足。

    阳光明掂量了一下,又整理了一下挎包带子。

    他当然有能力拿出更多,但这些东西的分量,已经足够让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节前成为邻居们艳羡的焦点,再多,就真的无法解释了。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跨上车,朝着楚大虎家所在的石库门弄堂驶去。

    楚家住在典型的“三层阁”。那是在石库门建筑顶层,利用斜坡屋顶下面的空间,隔出来的低矮房间,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冷风飕飕,除了中间部分,其他区域只能弯腰走路。

    阳光明推着自行车走进那熟悉的天井时,正值晚饭前的忙碌时分。

    天井里水声哗哗,弥漫着淘米洗菜的水汽和各家灶间飘出的混合气味。

    楚大虎的母亲,正佝偻着腰,在水龙头下的水泥池子里清洗一把蔫黄的青菜。

    她看上去很是瘦弱,脸色带着几分病态的苍白的,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看到是阳光明,黯淡的眼睛里立刻闪过一丝光亮,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湿漉漉的手。

    “光明来了啊!”她的声音带着惊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

    “楚阿姨,洗菜呢?”阳光明笑着打招呼,把自行车支好。

    他鼓鼓囊囊的挎包立刻吸引了天井里其他几位正在忙碌或闲聊的邻居的目光。

    住在客堂间的赵家姆妈正在捅煤炉,她直起身子,目光在挎包上逡巡,啧啧叹道:

    “哦哟,光明又来看楚师傅啦?带了这么多好东西!楚家姆妈,你福气好,虎头走了,光明倒像半个儿子一样孝顺!”

    另一个在水斗边刮鱼鳞的阿婆也搭腔:“就是讲呀,楚师傅屋里,自从光明常来走动,日子看着比以前松快多了。虎头交了个好朋友!”

    楚大虎母亲听着邻居的话,脸上挤出感激的笑容,连连点头,但眼神里更多的是不安和过意不去:

    “是呀是呀,光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