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顶班提议.二哥改变.办理落户.安排临时工 (第2/3页)
里的气氛不知不觉变得有些郑重和严肃起来。
张秀英和阳永康似乎也预感到了什么,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小儿子身上,眼神里带着询问。
阳光明拉过一张凳子,坐在父母和二哥对面,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神情严肃地开口:
“阿爸,姆妈,大哥,大嫂,现在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没有外人。我把二哥这次受伤的前前后后,以及我们去东北处理的详细情况,跟你们都说一说。”
众人闻言,都不自觉地屏息凝神,连小壮壮也似乎感受到气氛不同往常,乖乖坐在自己的小凳子上,眨巴着大眼睛,玩着自己的手指,不再吵闹。
阳光明清了清嗓子,讲到如何与当地那些精明又带着几分乡土智慧的村干部周旋;讲到如何巧妙地利用规则和人情,最终拿到了那份至关重要的、写着“韧带断裂”的诊断证明;又如何以此为筹码,最终顺利办妥了病退回城的所有手续。
他的叙述条理清晰,语气平稳客观,略去了其中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精密算计、利益交换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只强调了过程的艰难、结果的圆满以及村干部最后的“通情达理”和“鼎力相助”。
当听到阳光耀的回城手续已经全部办妥,户口和粮食关系都能顺利转回魔都时,张秀英激动得一下子用手捂住了嘴,眼泪瞬间又在眼眶里打转,但这一次,却是喜悦和如释重负的泪水。
她喃喃道:“老天保佑……菩萨保佑……”
阳永康一直紧绷着的刻满风霜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手里捏着的烟卷微微颤抖,嘴里反复喃喃道:“好,好,办下来就好……办下来就好……”仿佛除了这几个字,再也找不到别的词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阳光辉更是用力一拍大腿,脸上满是惊喜和佩服,声音都提高了些许:“小弟!真有你的!这么难办、这么棘手的事,竟然真让你给跑成了!太好了!真是太不容易了!”他看着弟弟,眼神里充满了骄傲和叹服。
李桂花也是吃了一惊,嘴巴微微张开。
她原本以为小叔子这趟去东北,主要就是处理受伤的事,没想到竟然还把最难办、多少知青求而不得的回城大事给一举解决了!
这简直是……她看向阳光明的眼神里,不禁多了几分真正的、彻底的佩服和敬畏。
这个小叔子,办事的能耐和手腕,真是越来越深不可测了。
“还有更好的消息呢。”
阳光明看着家人惊喜的样子,笑了笑,继续放出好消息,“那个空出来的民办教师名额,孙支书他们很仗义,直接做主,转给了二姐。手续都办好了。
以后二姐就是靠山屯小学的民办老师了,轻轻松松就能拿满公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不用再下地干那些粗重农活了。”
这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如同投入湖面的又一粒石子,激起了更大的涟漪。
张秀英激动得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真的?香梅能当老师了?哎呦!我的天哪!这可真是……真是因祸得福了!老天开眼!菩萨保佑!菩萨保佑啊!”
她双手合十,朝着空中拜了又拜,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女儿能有个体面且轻松的工作,就算留在农村,日子也能过得好很多,这简直是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天大好事,心里对儿子办事能力的信任,又深了一层。
阳永康也舒了一口气,仿佛将积压在胸中多年的块垒都吐了出来,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连带着额头的皱纹都似乎浅了些:“好,好,好。香梅有着落了,好,真好。”他重复着“好”字,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巨大的欣慰。
一家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欣慰之中,小小的房间里充满了压抑着的欢快气息。
这短短一段时间里,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冲击得他们有些回不过神,一时间被幸福的浪头打得晕乎乎的。
激动狂喜过后,阳光明脸色一正,语气重新变得格外严肃起来,如同给发热的头脑浇上一盆清醒的冷水:“阿爸,姆妈,大哥,大嫂,事情虽然是大致办成了,但现在还远不到可以彻底放松的时候。”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家人,眼神清醒:“二哥的病退手续,东北那边是批了,证明文件也都在这里。”
他指了指桌上那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袋,“但是,魔都这边的接收、落户和粮食关系转移手续,咱们还一样都没办。一天没把这些手续彻底办妥、盖章敲定,这事儿就还存在变数,就还可能夜长梦多。”
他加重了语气,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道:“现在这个形势下,能顺利回城的知青太少了,屈指可数。
二哥这种情况回来,太扎眼,太容易引人注目甚至惹人眼红。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在一切手续彻底办妥、板上钉钉之前,咱们全家必须统一口径,守口如瓶!对谁都不能说!
弄堂里的邻居、厂里的同事、甚至远房亲戚,一个字都不能透露!”
他的目光尤其凝重地看向大嫂李桂花和大哥阳光辉:“对外,就严格按照我们商量好的说辞讲述。
二哥就是在东北农村劳动时,不小心从坡上摔了下来,伤到了腿,伤得比较重,那边医疗条件不行,治疗不及时,所以申请回魔都来养伤治疗。
别的,比如什么病退、什么手续,一个字都不能多提,更不能说什么韧带断了可能残疾之类的话。
有人问起,就含糊过去,或者干脆说还不清楚,等复查再说。一定要记住!”
阳永康立刻点头,表情极其严肃,沟壑纵横的脸上透着一家之主的威严,他接口道:
“光明说得对!这是顶顶要紧的事!关乎耀耀的前程,甚至是这个家的安稳!
你们都给我把嘴巴闭紧了!把这话给我刻在脑子里!谁要是嘴巴不严实,出去乱说,惹出麻烦来,捅了娄子,我第一个不答应!”
他很少用这么严厉的语气对家人说话,目光扫过大儿子和大儿媳,带着警告的意味。
阳光辉立刻表态,神情郑重:“阿爸,小弟,你们放心,我晓得这里面的轻重利害,绝对不乱说。谁问我,我都只说摔伤回来养病,别的不知道。”
李桂花也赶紧点头,心里一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保证:“我知道的,我知道轻重,肯定不说。这事关耀耀的前程和家里安稳,哪能瞎说八道。姆妈,您说是吧?”她还不忘拉上婆婆一起表态。
张秀英也连连保证,语气坚决:“我不说,我谁也不告诉。冯师母她们问,我就说摔得不轻,回来治腿。等耀耀所有手续都办利索了,彻底安稳了,再说其他的。”
见家人都真正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和保密的重要性,阳光明这才稍稍放心一些。但他还是又仔细叮嘱了阳光耀几句,有人过来找他打听消息,必须严格按照商量好的统一说辞应付,绝不能多说一句,更不能表现出任何心虚或者得意。
阳光耀经历了这一番惊心动魄的波折,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心浮气躁、藏不住事的毛头小子,他深知其中利害,知道这一切来得多么不易,背后又承载了多少家人的付出和风险,自然是满口答应,神情郑重地保证,绝不会出任何纰漏。
这一晚,阳家这间拥挤的小屋里,灯光一直亮到很晚。
第二天,阳光明并没有急着立刻回厂里上班。他深知事不宜迟,必须趁着文件新鲜热乎,尽快把落户的事情办妥。
他仔细地检查了那个牛皮纸文件袋里的每一份证明文件,确认没有任何疏漏后,便直奔所属的街道办事处。
落户和粮食关系转移,在这个年代是一个繁琐而缓慢的层层审批过程,需要经过街道、区里甚至市里相关部门的层层盖章认可。
这个过程极其考验人的耐心和细致,更需要所有手续齐全、无懈可击。
阳光明已经提前把所有的材料都分门别类整理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病退申请批复函、户口迁移证、粮食关系转移证明、县人民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每一份文件上都盖着来自不同部门的鲜红的公章,手续完备,理由充分,找不到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
他穿着整齐的中山装,态度谦逊有礼却又从容不迫,对于办事流程早已了然于胸,该找哪个办公室、该先递哪份材料、该怎么说,都心里有数,显得驾轻就熟。
即便偶尔遇到一两个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队,或者遇到个别工作人员习惯性地拿捏一下、故意拖延一下,他也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耐心等待,或者巧妙地不着痕迹地应对。
必要时,他会不着痕迹地提一下自己的工作和职务。或者看准时机,自然地递上一根中华香烟,闲聊几句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话,往往就能让事情变得顺利不少,节省很多等待和扯皮的时间。
饶是如此,他也足足跑了两天,像上班一样准时出现在各个相关的办公室门口,在不同的窗口之间穿梭、排队、等待、说明情况、递送材料。
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对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盯着,确保材料能够顺利流转到下一关,不会被无故积压或遗忘。
他心里很清楚,对于二哥来说,这一纸魔都户口和那本随之而来的粮食供应证,就是通往新生活的最至关重要的船票,是这一切谋划最终的落脚点,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终于,在第三天下午,临近街道办下班的时候,所有需要敲章的地方,都敲上了最后一个红色的代表着权威和许可的印章。
当那位面容严肃的街道干部将最后一份盖好章的材料递还给他,并淡淡地说了一句“好了,下一个”时,阳光明一直紧绷的心弦,才彻彻底底地放松下来。
他接过那迭沉甸甸的证明,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成了!彻底尘埃落定!
所有的奔波、所有的算计、所有的风险,在这一刻,都有了最圆满的回报。
他拿着所有办妥的手续,几乎是步履生风地快步走回家,脚步轻快得几乎要飞起来。
傍晚,当他推开家门,将那些盖满了各式各样红印章的手续,轻轻放在桌上时,全家人的脸上都瞬间绽放出了无比灿烂的如释重负的笑容。
“办好了!都办好了!全都办妥了!”
张秀英几乎是扑过去,拿起那本熟悉的户口簿,颤抖着手指翻到新添上的那一页,摸着“阳光耀”那三个熟悉的字迹,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但这一次是纯粹的喜极而泣。
阳永康戴上老花镜,拿起那张薄薄的、却重逾千斤的粮食供应证明,凑到灯下看了又看,手指一遍遍抚摸着上面的公章和文字。
他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咧开了一个久违的笑容,连声道:“好!好!”
阳光辉用力拍着弟弟的肩膀,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只会重复着:“太好了!太好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连李桂花这次也是真心实意地笑着,心里飞快地盘算着:家里多了一个吃供应粮的正式户口,虽然小叔子暂时还没工作,但有了户口和粮本,就是堂堂正正的魔都市民了,以后说亲也硬气,这终归是天大的喜事。
至于多一个人吃饭的开销,相比之下,似乎也没那么要紧了。
为了庆祝这桩天大的喜事,家里的晚饭搞得格外丰盛,几乎是倾尽所有。
张秀英心情极好,出手也格外大方,特意跑去熟食店,买了半只醉鸡,又称了一斤卤得入味十足的香干。
李桂花系上围裙,手脚麻利地炒了青菜,又把阳光明拿回家的腊肉仔细地冲洗干净,整段放在饭锅里蒸得喷香扑鼻,然后取出,趁热切成薄厚均匀的片,码得整整齐齐,透亮诱人。
小小的四方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层层迭迭,香气四溢,简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