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无形枷锁.最是孝顺.案例分享.句句在理 (第2/3页)
闺女轮流回来照顾。”
她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尤其是王师傅,他下意识地向前倾了倾身体。
李桂花表情生动,继续说道:“一开始也是闺女轮流回来照顾,没出三个月,两家女婿都闹意见了,为谁家多干了谁家少干了,谁吃亏谁占便宜了,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打起来!
弄得两个闺女里外不是人,哭哭啼啼回娘家诉苦。
后来老刘师傅没办法了,眼看着闺女家都要散了,这才一咬牙,请了隔壁邻居赵大嫂帮忙。”
“赵大嫂就住在老刘家隔壁弄堂,手脚那叫一个麻利,爱干净,心肠还好,关键是身体硬朗,能吃苦。”
李桂花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老刘家每月给赵大嫂八块钱,赵大嫂每天一早过来,做两顿饭,帮着喂饭、擦洗、翻身、伺候大小便,弄得妥妥帖帖,干干净净,比自家闺女照顾得还经心仔细!
下午五六点收拾利索了,老刘家的其他人下了班,交接一下,赵大嫂再回自己家,什么都不耽误。”
“这下好了!”
李桂花两手一摊,做出一个圆满解决的手势,“老刘家那两个闺女彻底解放了,能回自己家安心照顾孩子男人,婆家也没话说了,夫妻矛盾也少了。
老刘师傅也省心了,不用整天看闺女、女婿脸色,听他们抱怨。
赵大嫂得了份稳定收入,也感激得很。
现在两家处得跟一家人似的,多好!这才是长远之计!”
她说完,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王师傅和王家姐妹,仿佛只是纯粹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皆大欢喜的成功案例,丝毫没有针对谁的意思。
王金环和王银环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不自然,笑容僵硬在脸上,眼神躲闪。
她们不是傻子,立刻听懂了李桂花话里话外的意思:一是暗示她们长期照顾不可持续,迟早引发家庭矛盾;二是点明请人比她们照顾更专业、更周到;三是直接给出了一个低得多的市场价格,只需要八块钱!
姐妹俩可是合起来张口要了二十块钱!
这简直是摆明了说她们之前是狮子大开口,想趁机捞娘家的油水!
王师傅的眉头也立刻紧紧皱了起来,脸上有些挂不住,下意识地还想维护一下女儿和自己的决定,或者说,维护一下自家的面子和之前的错误决策:
“我们家……情况可能跟老刘家不太一样。金环和银环都没工作,闲着也是闲着,自己亲妈,总归比外人尽心些,知冷知热。
请人……终归是外人,隔着一层,总有些不放心,怕不用心,或者手脚不干净……”
他的辩解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底气不足。
一直沉默主导的阳永康此时缓缓摇头,语气沉稳:
“亲家,话不能这么说。老刘家的例子就在眼前,很有参考价值。
做父母的,疼爱儿女是天性,但也得体谅儿女的难处,不能光顾着一头。
金环和银环是孝顺,这我们都看在眼里,但她们已经嫁人,有了自己的家庭,男人、孩子、公婆,哪一头都得顾,哪一头都疏忽不得。
短时间回来应急,怎么都好说,母女情深,没人会说什么。
可亲家母这病……咱们都得面对现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很可能就是长年累月了。”
他适时地停顿了一下,留下令人感到沉重的潜台词,目光扫过王金环和王银环,姐妹俩都下意识地避开了他那仿佛能看透人心的视线。
“长期这么下去。”
阳永康加重了语气,“就是拖累儿女了,甚至可能拖垮她们的小家庭。
真到那时候,就算你们老两口心里愿意,金环银环自己愿意,她们的丈夫、婆家能没意见?日子还能过安生吗?”
他的话句句戳中要害,直指问题的核心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些话充分被消化,然后继续摆事实讲道理:
“而且,金环、银环住得都不近吧?天天这么顶风冒雪、起早贪黑地来回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时间长了谁吃得消?万一自己也累病了,那不是更添乱吗?到时候两个病号,顾哪个?”
“所以。”
阳永康的语气斩钉截铁,“于情于理,我还是觉得,请个知根知底、专门的人来照顾,是最合适、最稳妥的长久之计!
就像桂花刚才说的,最好就在本弄堂或者附近,找个手脚麻利、干净利落、心地善良的老邻居或是熟识的闲散劳力。
这样好处多多:第一,不给金环银环添麻烦,不影响她们自己小家庭的和谐稳定,这是为她们长远考虑;第二,离得近,随叫随到,比儿女从远处跑来跑去更方便、更及时;第三,人家拿钱办事,有责任心,说不定比自家儿女更周到、更专业,还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
“请人肯定要花点钱。”阳永康看向王师傅,眼神无比诚恳,语气推心置腹,“但这笔钱该花!绝对不能省!这是正用!是花在照顾卧床的病人、花在减轻全家负担、花在保全儿女家庭和睦上的!是花在刀刃上的钱!”
他再次把目光转向脸色越来越难看的王家姐妹,话里带上了几分语重心长,仿佛是一位真正为她们着想的长辈:
“金环,银环,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你们这么孝顺,肯定也不愿意看到因为长期照顾母亲,反而闹得自己家里鸡犬不宁、夫妻失和吧?
真要那样,你们母亲躺在床上,能安心吗?能痛快吗?这不是让她更难受吗?”
他巧妙地把“孝心”和“实际效果”对立起来,让王家姐妹无法从“孝道”的角度进行反驳。
王金环和王银环被阳永康这番合情合理、滴水不漏又处处为她们“着想”的话问得哑口无言,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胸口堵得慌,却根本找不到任何站得住脚的反驳理由。
难道能当场说“我们不怕拖累,我们就想留在娘家照顾妈,只要每月给二十块钱,我们就乐意?
阳永康又看向王师傅,语气沉重而真诚:
“亲家,日子是要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我懂。但得分什么事。
照顾病人、维持家庭和睦这笔钱,我看就得花在明处,花得值当!
眼下家里是困难,雪上加霜,但咱们一起想办法克服,总能熬过去。真要是钱不够……”
他向前倾身,显得更加推心置腹,“你别硬扛着,尽管开口!咱们是实在亲戚,几十年的老交情了,能帮一把的,我阳永康肯定帮,绝不含糊!咱也不说还不还的话!”
这一番话,可谓是滴水不漏,既清晰无比地点明了利害关系,又充分体现了为王家整体、为王家姐妹着想的“高姿态”,还把经济援助的可能性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