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第一卷大结局 (第1/3页)
林见月在港岛浅水湾那栋豪华别墅里的生活,仿佛一场华丽而疏离的梦。
一个月的时光在适应、新奇、些许不安中悄然流逝,还没等她完全理清心中那纷繁复杂的滋味,归期已至。
八月十五日下午,航班穿透层层云霭,平稳地降落在魔都虹桥机场的跑道上。
机身微微一震,林见月的心也随之轻轻一颤,仿佛某种悬置已久的东西,终于落回了实处。
舱门打开,湿热的风扑面而来,与港岛那种带着咸腥海风的海洋性湿热不同,这是更熟悉的属于江南夏日的黏稠而饱满的热浪,瞬间将她包裹。
林见月深深吸了一口气,肺腑间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塌实感,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却沉重的铠甲,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然而,在这份放松之下,又隐隐缠绕着一丝恍惚。港岛的霓虹与静谧,与眼前熟悉的嘈杂景象交织重迭,让她有种穿梭于两个不同时空的错觉。
静姝和致远则像两只出笼的小鸟,兴奋地左顾右盼,小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
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爷爷奶奶会准备什么好吃的,对即将到来的团聚充满期待。
一出抵达大厅,阳光明的目光便捕捉到了早已等候在接机人群中的王擎宇。
两年的时光,如同最好的打磨器,将王擎宇身上那份原有的精干利落,锤炼得愈发沉稳内敛,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更为坚实的自信。
他穿着一件熨烫得一丝不苟的浅蓝色短袖衬衫,藏青色西裤线条笔挺,皮鞋锃亮,站在略显喧嚣的人群中,身姿挺拔,目光沉静,自有一股卓然的气度。
“明哥,嫂子,一路辛苦了。”尽管王擎宇的年龄比光明还要大两岁,但私下里的时候,为了方便交流,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称呼。
王擎宇笑容爽朗地迎上前,动作流畅而自然地接过阳光明手中最重的行李箱,随即又极为熟稔地弯下腰,与两个孩子平视,亲切地揉了揉静姝的头发,又轻轻拍了拍致远的肩膀。
“静姝越来越有小姐姐的范儿了,致远这小身板,看来在港岛没少锻炼啊。”
“擎宇叔叔!”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叫着,亲近之情溢于言表。静姝甚至主动拉住了王擎宇的手,可见其平日积累下的好感。
“麻烦你了,擎宇,还专门跑一趟。”
阳光明含笑点头,语气中带着对得力下属的熟稔与信任。
尽管两人聚少离多,但通过越洋电话的频繁沟通,以及对王擎宇办事能力的充分肯定,这份工作上的默契早已根深蒂固。
“应该的。”王擎宇简洁应答,引着他们向停车场走去,“联络处前段时间刚添置了一辆新车,性能不错,正好开来接你们。你接下来在魔都的行程,有辆车也方便些。”
他带来的是一辆黑色的奔驰,车型比阳光明在港岛常用的那辆S级稍显旧些,但在八十年代初的魔都街头,这辆挂着特殊牌照的黑色轿车,依然是身份与实力的象征,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车子平稳地驶出机场,汇入尚且不算拥挤的车流。
阳光明素来没有在车上谈论工作的习惯,王擎宇也深谙此道,只是如同闲话家常般,问了问阳光明此次在魔都大致的行程安排和停留时间。
“计划八月二十八号动身去京都报到,算下来,能在魔都待上两周左右,时间还算宽裕。”阳光明放松地靠在舒适的后座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
熟悉的街景飞速掠过,一些新的建筑夹杂其间,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悄然变化,一种混合着亲切与物是人非的感慨在他心中微微荡漾。
“好的,我明白了。”
王擎宇把握着分寸,既不过分热络,也不显疏离,“相关的工作简报和几份需要您最终签字的文件,我都已经整理妥当,等您安顿下来,休息好了,我再送过来。
今晚我在‘绿杨邨’订了两桌,给明哥和嫂子接风洗尘,也正好让一大家子人聚聚,算是团圆饭。”
阳光明赞许地点头:“还是你考虑得周到,安排得很好。”
王擎宇直接将车开到了那套位于JA区的花园洋房。
几年的精心维护和不时修缮,让这栋老洋房在岁月的沉淀中,再次焕发出光彩。
庭院里的花草比他离开时更加繁茂葱郁,高大的乔木投下浓密的绿荫,衬得白色墙垣在夏日阳光下格外静谧安详。
王擎宇没有多做停留,利落地将车钥匙交给阳光明,又简单交代了饭店的包厢号和预订人信息,便礼貌地告辞离开,将宝贵的家庭团聚时间完全留给这一家人。
此时已是傍晚六点半,夕阳的余晖如同温暖的琥珀,缓缓流淌过花园洋房的白色外墙,给每一扇玻璃窗都镀上了柔和的金边。
得知阳光明一家今日归来,阳家众人,无论是上班的还是上学的,都早早结束了各自的事情,齐聚于此,翘首以盼。
车子刚在院门外停稳,眼尖的孩子就已经欢呼着报信,一家人立刻热情地迎了出来。
“爷爷好!奶奶好!哥哥!姐姐!”孩子们的呼唤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纯粹的喜悦。
张秀英第一个冲上前,她的目光首先牢牢锁定在儿子阳光明身上,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好几遍,确认他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一切安好,那悬了多日的心才稍稍放下。
随即,她便一把将静姝和致远紧紧搂进怀里,声音瞬间就带上了哽咽:“哎呦,我的两个小心肝肉啊,可想死奶奶了!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在那边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港岛那地方,听说讲话都听不懂,有没有人欺负你们……”
她絮絮叨叨地问着,仿佛有无数个问题要一次性问完,粗糙的手掌一遍遍抚摸着外孙们的脸颊和后背,眼眶泛红,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一个多月的分离,对她而言,实在是太过漫长。
阳永康站在妻子稍后一步的位置,脸上带着平日里罕见的、不易察觉的欣慰笑容,他伸出宽厚的手掌,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声音沉稳:
“回来了就好。这趟……能待多久?”
话语简洁,却饱含着父亲的牵挂。
“爸,能待两个星期。”阳光明清晰地回答。
“两个星期好,不算短了,能好好歇歇,也陪陪你妈。”阳永康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放心的神色。
林见月站在丈夫身边,脸上带着温婉的笑容,依次和公公、大哥阳光辉和大嫂李桂花、二哥阳光耀和二嫂岳心蕾,以及大姐阳香兰、二姐阳香梅打招呼。
虽然仅仅离开了一个月,但这次港岛之行的经历实在太过特殊,此刻再度面对这些熟悉的亲人面容,竟让她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时间错位感,仿佛那一个月的港岛生活是偷来的一般。
一家人簇拥着走进宽敞明亮的客厅。屋角的空调早已打开,送出习习凉风,将夏日的燥热与黏湿彻底隔绝在外,只剩下满室的温馨与凉爽。
张秀英一手拉着静姝,一手搂着致远,在长沙发上坐下,迫不及待地开始“盘问”他们在港岛的生活细节。
两个孩子立刻被点燃了倾诉的欲望,争先恐后地描述起来。
“奶奶,爸爸住的房子好——大——好——大!”
致远用力张开双臂,极力想比划出他心目中那个“大”的概念,小脸憋得通红,“有好多好多的玻璃,亮晶晶的!还有一个蓝色的、可以游泳的大池子!比我们学校的操场还大!”
他手舞足蹈,试图用有限的词汇描绘出无限的奢华。
静姝相对文静些,但此刻眼睛也亮得像星星,补充道:
“家里有管家伯伯,还有好几个阿姨帮忙。花园里的花可漂亮了,有很多我都叫不出名字,还有专门给小朋友玩的滑梯和秋千。
爸爸还带我们去了海洋公园,看了海豚表演,它们跳得好高!我们还坐了缆车,到了山顶,晚上看下去,下面的灯光密密麻麻,像天上的星河掉到了地上……”
两个孩子稚嫩却热烈的描述,仿佛在家人面前缓缓展开了一幅与他们日常所处的石库门、甚至与这栋舒适的花园洋房都截然不同的、流光溢彩的奢华画卷。
那是一个充斥着私人泳池、专职管家、梦幻花园和顶级娱乐的近乎存在于电影中的世界。
听得大人们啧啧称奇,脸上写满了惊奇、羡慕与难以掩饰的向往。
“乖乖,家里还有私人游泳池?那得是多大的院子才能装下啊?”大嫂李桂花忍不住惊叹,下意识地看了看眼前这个已经觉得十分宽敞的客厅。
“管家?就跟以前老电影里演的那种,穿着笔挺的制服,什么事都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二姐阳香梅也按捺不住好奇心,追问道。
张秀英更是听得心驰神往,眼神都有些飘忽了,喃喃道:“这……这得是啥样的神仙日子才能过的……
光明,等以后有机会,咱们一家子,老的少的,都过去看看,开开眼界,成不?”她望向儿子,眼中充满了期盼。
阳光明笑着爽快应允:“当然可以,妈。以后交通肯定会越来越方便,机会多的是。等时机成熟,咱们全家都过去玩一趟。”
家人之间围绕着港岛见闻的欢声笑语持续了大约半个多小时。
阳光明抬腕看了看手表,见时间不早,便主动提议出发去饭店。
如今,随着阳光明持续将大量外汇转入国内结汇,以及他通过王擎宇对家里进行的各种无微不至的贴补,阳家的经济条件早已实现了质的飞跃。
下馆子聚餐,对全家而言,不再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享受的奢侈待遇,已然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便利和增添生活情趣的享受。
一家人分乘了几辆出租车,很快便来到了位于市中心、颇有名气的“绿杨邨”饭店。
王擎宇预订的包间宽敞而雅致,墙上挂着淡雅的水墨画,两张大圆桌铺着洁白的桌布,餐具摆放得整齐锃亮,已然准备妥当。
落座后,精致的本帮特色菜肴很快便一道道端了上来,依旧是色香味俱全,十分丰盛。
但今晚聚餐的话题焦点,却并未长时间停留在刚刚归来的阳光明一家及其港岛见闻上,而是悄然地,却又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二姐阳香梅身上。
饭桌上,阳光明敏锐地察觉到,二姐阳香梅眉宇间似乎比以往舒展了许多,眼神中也多了几分以往难见的光彩和柔和。
而母亲张秀英看向二姐的眼神,则带着一种特别的几乎掩饰不住的关切和隐隐流动的喜悦,时不时还会给二姐夹菜,低声说上一两句话。
他心中微微一动,端起面前的茶杯抿了一口,状似随意地开口,将话题引了过去:“二姐,最近在学校里功课忙不忙?我看你气色比之前好了不少,人也精神了。”
阳香梅闻言,脸上倏地飞起两抹淡淡的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垂下眼睑笑了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没有立刻回答。
坐在她旁边的林见月见状,悄悄在桌下碰了碰阳光明的手臂,递给他一个“你问到点子上了”的,带着笑意的眼神。
还是张秀英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脸上笑开了花,仿佛就等着儿子这一问,立刻接过话头,声音都带着上扬的调子:
“光明,你还不知道吧?你二姐啊,总算是有对象了!这可是件大好事!”
“哦?这是好事啊!天大的好事!”阳光明放下茶杯,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感兴趣的神情,“二姐,快跟我们说说,是个什么样的同志?怎么认识的?”
在家人七嘴八舌、充满善意的补充,以及阳香梅本人略带羞涩却难掩幸福的叙述中,阳光明大致了解了情况的全貌。
对方是阳香梅的同班同学,姓陈,名志远,也是土生土长的魔都人。
与香梅情况有些类似,他也曾有过一段婚姻,但并非感情不和离异,而是妻子几年前不幸因病意外去世,留下一个比晓雯略大一点的男孩。
陈志远本人性格温和踏实,待人诚恳,在学校里学业优秀,很得老师赏识。
他的家庭条件在魔都也算相当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他……他追求你二姐,其实有段时间了。”
张秀英生怕小儿子不了解内情,仔细地解释道:“就是你二姐,心里总有个疙瘩,过不去自己那道坎。
她担心自己明年毕业后,万一被国家分配到外地工作,岂不是又要面临两地分居的局面?
她之前远嫁东北,吃够了和家人分离的苦头,实在怕了。
所以,尽管心里对志远那孩子也有好感,但因为这个现实问题,一直没敢松口答应。”
原来,阳香梅经历过一次失败的远嫁婚姻,身心俱疲地回到魔都,对于再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