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迁户口.参观四合院.过户交接 (第1/3页)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阳光明便独自一人踏上了返回冀省应县老家的火车。
火车在午后时分抵达了略显破旧的应县小站。
阳光明提着简单的行李,随着人流走下火车。站台上熙熙攘攘,熟悉的乡音灌入耳中,带着一种亲切而又即将远离的不舍。
他没有丝毫耽搁,出了站,便径直朝着二舅田玉柱家走去。
田玉柱正在村支部忙着整理计划报表,见到外甥风尘仆仆地突然回来,很是意外,连忙放下手中的钢笔,起身招呼:“光明?咋这么快就回来了?京都那边都安顿好了?”
他一边问,一边拿起暖水瓶给外甥倒水。
阳光明接过粗瓷大碗,喝了一大口温热的白开水,抹了把嘴,将京都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然后道明来意:
“二舅,这次回来主要是办户口迁移。京都那边准迁证已经开好了,得抓紧时间把这边的手续办利索。”
田玉柱一听是正事,而且是关乎大姐一家在京都立足的大事,立刻重视起来:“这是大事,耽误不得。走,二舅这就陪你去办!”
他说着,便跟同办公室的会计打了声招呼,推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陪着外甥出了门。
有田玉柱这位在本地颇有面子的村支书亲自陪同,再加上阳光明手续齐全,迁移户口的过程异常顺利。
他们先去了公社,找到负责户籍的干事。那干事与田玉柱相熟,验看了京都的准迁证和相关材料,又听田玉柱说明了情况,很爽快地便在迁移证上盖了公章,嘴里还念道着:“玉柱,你外甥这是出息了,要去首都当城里人了啊!”
离开公社,两人又骑车赶往县城的相关部门。
或许是田玉柱提前打过了招呼,加上这事本身合乎政策规定,县里的办事人员也没有任何为难,只是例行公事地检查了材料,询问了几个问题,便一路绿灯地办完了所有手续。
当那张薄薄的、盖着几个鲜红印章的户口迁移证交到阳光明手中时,他总算松了口气。
这张纸,轻飘飘的,却象征着一家子与原籍这片土地在法律上的正式分离。
他的心中难免泛起一丝复杂的感慨,这里有他成长的足迹,有熟悉的乡亲,有童年的记忆,但更多的,是一种奔向新生活的决然。
从县城部门出来,日头已经偏西。田玉柱拍了拍阳光明的肩膀:“光明,事情办完了,今晚就住二舅家吧,你二妗子正好蒸了棒子面窝头,炒个鸡蛋,咱爷俩喝点?”
阳光明摇摇头,婉拒道:“二舅,谢谢您。不过,我还得回老屋一趟,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明天,还想请您和大舅,还有大姑、二姑他们过来一趟。”
田玉柱见外甥神色认真,知道还有安排,便不再强留:“成,那你先回去。明天一早,我去叫你大舅,再让你妗子去通知你两个姑姑。”
阳光明独自回到那座熟悉的砖瓦房老屋。推开略显沉重的木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因为几天没人住,已经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堂屋、东屋、西屋……他逐一走过,手指拂过墙壁、门框,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家具摆设,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碎片不断涌现。
自从觉醒胎中之谜,原身经历的一切,就是他自身的经历。
他在这里牙牙学语,在这里读书写字,在这里看着母亲为生计操劳,也在这里收到父亲为数不多的家信。这里承载了太多的悲欢,如今,即将空置。
他动手简单打扫了一遍,又烧了一锅开水,从冰箱空间里拿出几个包子熥上,算是解决了晚饭。
夜幕降临,乡村的夜晚格外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
他躺在自己曾经的床铺上,枕着熟悉的硬枕头,却毫无睡意,脑海里反复思量着明天的安排。
第二天一大早,大舅田玉林、二舅田玉柱,以及得到消息匆匆赶来的大姑阳桂香、二姑阳兰香,相继来到了老屋。
堂屋里,阳光明已经将家里剩余的粮食都搬了出来。
主要是夏收分的几十斤小麦,还有他从空间里取出来,特意添置的大米、白面以及各种杂粮,林林总总,堆了一堆。
虽然总量不算特别多,算上他从空间里拿出来的粮食,全部加起来大概有两百斤的样子,但在这个粮食金贵的年代,这已经是田玉芬和秦兰英婆媳俩,省吃俭用才积攒下来的家底。
看着这些粮食,几位长辈都有些动容。田玉林叹了口气,田玉柱则默默掏出烟袋锅点上。两个姑姑的眼圈已经开始泛红。
阳光明清了清嗓子,语气诚恳地对四位长辈说道:“大舅,二舅,大姑,二姑,这些是家里攒下来的全部粮食。
我们这一大家子去了京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这些东西带不走,放在这里,时间长了也得糟蹋。我就做主,把它们分成了四份。”
他指着地上已经大致分好的四堆粮食:“东西不多,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感谢你们这些年,在我们家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没少帮衬我娘、我奶奶还有我们兄妹。这份情,我们都记在心里。”
大舅田玉林走上前,看着地上的粮食,又看看已经长得比自己还高的外甥,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
“光明,你这孩子,有心了!到了那头,好好照顾你娘,你奶奶,还有珊珊。有啥难处,就往村里写信,大舅没啥大本事,但能帮一定帮。”
田玉柱也接口道:“户口迁到京都,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要是有什么事需要家里帮忙,就像你大舅说的,给家里来封信,咱家里人多,大事办不成,但出人出力还是没问题的。”
两个姑姑更是拉着阳光明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大姑阳桂香哽咽着:“光明,这一走就这么远……你娘性子韧,但到底是个女人家,你在身边,多担待点。
你奶奶年纪大了,京都那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你得多留心……”
二姑阳兰香也絮絮叨叨地嘱咐着,无非是些注意身体、照顾好家人、常回来看看的话。
阳光明一一应下,心中暖流涌动,又带着几分酸楚。他知道,这些朴素的叮嘱里,饱含着亲人最真挚的关怀。
分完粮食,接下来就是老屋的安排。
阳光明领着舅舅和姑姑们,里里外外又看了一遍这栋砖瓦房。
这房子是田玉芬当年咬牙,用阳建雄寄回来的大部分积蓄盖起来的。
在这个村里大多还是土坯房的年代,这青砖灰瓦的房子,曾让田玉芬挺直了腰杆,也给了阳光明和阳珊珊一个相对体面的家。
这里倾注了母亲无数的心血,也承载了一家人,尤其是他们兄妹太多成长的记忆。
阳光明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大舅,二舅,这房子,我娘肯定也舍不得卖。卖了,感觉根就断了。
而且,以后万一有个什么事,回来也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我的意思是,暂时不卖,找位亲戚先住进来,帮着照看维护,别让房子塌了、坏了就行。
至于以后……等我们在京都彻底稳定下来再说。”
听到这话,大舅田玉林和二舅田玉柱互相看了一眼,眼神都有些复杂。
他们两家住的都还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夏漏雨冬透风。眼前这结实的砖瓦房,谁看了不心动?
田玉林性子憨厚朴实,最重亲情。
他想了想弟弟家的情况——田玉柱有三个半大小子,挤在三间低矮的土坯房里,眼看着,老大就到了说媳妇的年纪,没间像样的新房,以后肯定不好说亲。
他自家虽然也不宽敞,但只有一个儿子,年纪尚小,还能再挤几年。
于是,他主动开口道:“玉柱,你家小子多,住处紧巴,眼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这房子……你就先搬进来住着吧,帮着大姐和光明看好房子。我家那边,还能凑合几年。”
田玉柱没想到大哥会主动相让,心中又是感激,又是有些不好意思。他看向阳光明,语气带着询问:“光明,你看这……你大舅这么说……”
阳光明对此早有预料,也乐见其成。
大舅主动发扬风格,二舅家也确实更需要这房子来解决燃眉之急。
他点头道:“二舅,既然大舅这么说,您家也确实需要,那就麻烦您了。
这房子您就放心住,日常的维护修缮,比如房顶漏不漏雨,门窗坏没坏,就劳您多费心。万一……我是说万一将来家里有什么变化,需要这房子……”
“你放心!”
田玉柱立刻挺直腰板,语气郑重地保证道:“光明,这房子是大姐和你的,我就是暂时借住,帮着看房子!
什么时候你们要回来,或者有什么别的安排,你只需捎个信来,我们立马就收拾东西搬出去,绝无二话!
这房子的一砖一瓦,我都会当自家的一样爱惜!”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阳光明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交给了二舅田玉柱,交接钥匙的那一刻,双方心里都踏实了不少。
田玉柱解决了家里迫在眉睫的住房难题,阳光明则确保了老屋有人气,免于荒废衰败。
又在老屋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阳光明在舅舅和姑姑们依依不舍的送别下,再次踏上了前往火车站的乡间土路。
舅舅们帮他提着简单的行李,姑姑们则一路还在不停地叮嘱。
当阳光明风尘仆仆地提着行李,回到京都区妇联招待所那间熟悉的房间时,已经是下午时间。
他刚抬手敲了敲门,里面就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随即房门“吱呀”一声被拉开,露出妹妹阳珊珊那张兴奋的小脸。
“哥!你回来啦!”小丫头看到哥哥,立刻欢呼着扑了上来,紧紧抱住他的腰。
阳光明脸上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伸手揉了揉妹妹的头发:“回来了。家里都好吧?”
“都好都好!”阳珊珊用力点头,拉着哥哥的手往屋里走。
阳光明抬眼向屋里看去,发现父亲阳建雄也在。
房间里,母亲田玉芬和奶奶秦兰英正并肩坐在靠窗的床沿上,父亲则坐在靠墙的那张旧椅子上,三人的面色都有些严肃,看样子似乎正在商议着什么重要事情。
看到他进来,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房间里原本有些凝滞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光明,回来啦!路上还顺利吗?吃饭了没?”奶奶秦兰英最先开口,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关切,起身要给他倒水。
“顺利,奶奶,您坐着别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