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迁户口.参观四合院.过户交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3.迁户口.参观四合院.过户交接 (第2/3页)

”阳光明连忙放下行李,走到奶奶身边扶她坐下,“在火车上吃过了。事情都办妥了。”

    田玉芬看着儿子,眼神里带着询问。

    阳光明会意,主动汇报道:“娘,户口迁出手续都办好了,很顺利。

    老家的粮食,我请来了大舅、二舅、大姑、二姑,分成了四份,给他们各家分了。他们都说谢谢您和奶奶,还让咱们在京都好好过。”

    听到粮食分给了亲戚,田玉芬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那些粮食是她和婆婆一粒一粒省下来的,虽然心疼,但一家人落户京都后,就有了供应粮,不再愁吃饭问题,反而是老家的亲人更加困难。

    把家里的粮食分给曾经帮衬过自家的亲戚,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也算是尽了一点心意。

    阳光明继续道:“至于老屋……我跟大舅二舅商量了,暂时不卖。

    二舅家房子紧,我大表弟都快成年了,住不开。

    大舅主动提出让二舅家搬进去住,帮着照看房子。我已经把钥匙交给二舅了,他也保证了,以后咱们需要,他们随时搬走。”

    听到老屋有了着落,而且是自家弟弟搬进去住,田玉芬心里松了口气,又有些复杂。

    那房子毕竟是她倾注了无数心血盖起来的,感情极深。能不空着荒废,由自家人住着维护,确实是最好的结果。

    她轻轻“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这时,坐在一旁的阳建雄清了清嗓子,开口了,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和急切:“光明,你回来得正好。我们刚才正在说房子的事。”

    “房子?”阳光明转向父亲,他在火车上就琢磨着这事,“有合适的消息了?”

    “嗯。”

    阳建雄点了点头,显然对这个消息很重视,“托了几位老战友,还有地方上的一些朋友多方打听,这几天总算有了个比较靠谱的信儿,而且条件听起来相当不错。”

    他详细地介绍起来:“是海淀这边的一处私房,房主是个姓赵的工程师。听说他们整个单位都要搬迁到外地,他全家都得跟着过去,所以急着把这边的房子出手变现。”

    “具体是什么样的房子?”阳光明追问,这是他最关心的。

    “是一个三进四合院里的二进东跨院,相对独立。”阳建雄显然已经了解过不少细节,“听说那四合院原本是解放前一个富商在近郊建的外宅,大概是三十年代中期建的,算起来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房龄,用料非常扎实,做工也考究,保存得相当完好。”

    他继续描述这个东跨院的具体格局:“这个东跨院,北面是正房,一共有四间,格局是标准的一明两暗,也就是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室,旁边还附带一个稍小点的耳房,可以做卧室,也可以当书房。

    东面呢,还有两间厢房,一间是厨房兼餐厅,听说比较难得的是,自来水管道已经接到厨房里了,用水方便。

    另外一间是杂物间,用来放日常用的各种杂物,下面还挖了菜窖,冬天可以储存白菜萝卜。

    院子东南角,还有一间独立的旱厕,一家人就不用跑外面的公共厕所了。

    四间正房加起来,使用面积据说能有八九十平米,不算小了,关键是位置很好。”

    阳建雄强调,“离你娘上班的区妇联,步行大概也就十分钟左右,非常方便。”

    最后,他说出了最关键的信息:“房主通过房管部门评估后的报价是一千两百元。

    我觉得,就这个房子的条件、位置,还有这难得的私房性质,这个价格虽然不低,但完全可以考虑。”

    阳光明仔细地听着父亲的每一句描述,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其中的信息。

    三十年代建成的四合院,二十多年房龄,在这个百废待兴、新建住宅极少的年代,和新建房相比,也不算差了。

    四间正房,还有两间厢房,功能分区明确,带独立的厨房和厕所,这居住条件在当前来说,已经相当优越,足够他们一家居住。

    而且活动空间也大,奶奶肯定喜欢有个能晒晒太阳、种种花草的院子。

    位置更是无可挑剔,极大方便了母亲上下班。

    一千二百元的价格,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仅三四十元的年代,无疑是一笔惊人的巨款。但对他而言,这笔钱完全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住房高度依赖计划分配、私房流通极少的年代,能遇到一处产权清晰、可以合法过户、且条件如此合适的私房,他清楚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

    机会稍纵即逝。

    他几乎没有犹豫,当即表态:“爸,听您这么一说,这房子的条件确实难得。

    面积够用,格局也好,位置更是方便。

    咱们得尽快去看看实物,如果房子的实际情况和您说的差不多,结构没问题,没有大的隐患,我觉得就可以定下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母亲和奶奶,说出了自己的考量:

    “早点把房子定下,咱们的户口就能直接落到这处新房产的地址上,紧接着粮本、副食本、煤本这些关乎日常生活的票证也能尽快办下来。

    珊珊转学的事,有了固定住址,也能彻底落实。

    这样一来,咱们一家才算在京都真正安了家,扎下了根。”

    田玉芬和秦兰英对买房这种动辄上千元的大事拿不定主意,心里本能地觉得这钱也太多了。

    但听到儿子分析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而且关系到落户、上学这些切身问题,也都跟着点了点头,悬着的心放下了一些。

    尤其是秦兰英,听说房子是带院子的平房,眼睛都亮了几分。

    她一辈子住惯了独门独院的平房,真要让她去住那种需要共用厨房厕所的筒子楼,心里确实发怵。

    有个自己的院子,她还能活动活动筋骨,这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多了几分期待。

    阳建雄见儿子如此果断,而且考虑问题直奔落户安家的关键,心中更是欣慰。

    “好,既然你觉得可行,那事不宜迟。”阳建雄是个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我这就去借用一下招待所前台的电话,联系一下那位赵工程师。如果他现在方便,我们马上就过去看房!免得夜长梦多。”

    说着,他站起身就大步往外走。阳光明也立刻跟了上去,他同样希望尽快敲定此事。

    田玉芬和秦兰英看着父子二人一前一后、沉稳中带着急切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对视了一眼,都有些恍然如梦的感觉。

    这就……要去看房了?一千多块钱的房子?感觉像做梦一样不真实。

    但看着父子二人那笃定的态度,她们婆媳俩那颗一直悬着的心,也莫名地安定了不少,只能默默祈祷一切顺利。

    阳建雄很快通过招待所前台的电话,联系上了赵工程师。

    对方听说有人马上要看房,而且购买意向很强,语气十分激动,立刻表示自己现在就可以从单位赶回家中,让他们直接过去就好。

    挂了电话,阳建雄对守在旁边的儿子说道:“联系好了,他现在就动身回去。咱们也出发吧。”

    他让在招待所外等候的警卫员,把吉普车开了过来。考虑到只是初次看房,人多了反而意见纷杂,便让田玉芬和秦兰英先在招待所房间休息,等候消息。

    一家人又在房间里聊了十几分钟,觉得时间差不多了,父子二人这才出门。

    二人坐上那辆草绿色的军用吉普车,阳建雄把地址报给警卫员。

    距离确实非常近,吉普车只开了几分钟,拐过几条胡同,就在一条相对宽敞、甚至能容一辆车通行的胡同口停了下来。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典型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男子,正在胡同口焦急地踱步张望。

    看到军用吉普车停下,又看到一身军装、气度不凡的阳建雄从车上下来,他立刻快步迎了上来,脸上堆起热情而又略带局促的笑容。

    “您是……阳首长?”赵工程师试探着询问,目光在阳建雄的军装和身后的吉普车上快速扫过,态度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恭敬。

    这个年代,军人,尤其是配有吉普车的干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信誉。

    “赵工程师你好,我是阳建雄。”阳建雄与他握了握手,态度平和,然后侧身介绍跟在身后的儿子,“这是我儿子,阳光明。主要是他想看看房子,家里的事由他做主。”

    赵工程师又连忙与阳光明握手:“你好你好,阳光明同志。真是麻烦你们跑一趟了。房子就在里面,请跟我来,这边请。”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急切。

    他引着父子二人走进胡同。

    这条胡同确实比常见的要宽一些,地面是旧式的条石铺就,虽然有些凹凸不平,但吉普车确实能开进来,这在以后搬运家具物品时,会方便很多。

    走了约莫几十米,来到一处朱漆大门前。

    虽然漆色因岁月流逝而有些斑驳脱落,门环也带着锈迹,但门楼高大,门楣上的砖雕虽历经风雨,仍依稀可见当年雕刻的福禄图案,能看出原主人是花了心思和本钱的,并非普通民居。

    “就是这里了。”赵工程师引领着两人走进四合院。

    进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磨砖对缝的影壁,上面刻着“福”字,虽然边角有些破损,但整体气势犹在。

    绕过影壁,是第一进院子。

    可以看到正房和东西厢房都有人居住,院子里拉着几根晾衣绳,挂着些衣物,墙角还种着些常见的月季、牵牛花之类,生活气息颇为浓厚。

    有住户听到动静,从窗户里探头张望。

    赵工程师只是简单地点头示意,并未多作停留,便引着二人穿过第一进院子的垂花门,进入了第二进院子。

    二进院显然比一进院更显宽敞、规整,也更为安静。

    赵工程师带着他们,直接走向东侧的一道月亮门。

    “我家就是这东跨院,相对独立一些,虽然是属于这座三进四合院的一部分,但和独门独院也没啥区别。”说着,他走进了那道月亮门。

    一个独立、安静、方方正正的小院落,顿时呈现在阳光明眼前。

    和农村老家的院子比起来,院子不算大,但很规整,地面用青砖铺就,虽然缝隙间长了些青苔,但打扫得干干净净。

    北面是一排四间正房,青砖灰瓦,屋顶的瓦垄整齐划一,屋脊两端还有简单的吻兽装饰,窗户是木棂窗,但镶的都是玻璃,看起来明亮整洁。

    东面是两间稍矮一些的厢房,同样是青砖砌筑。

    院子东南角果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