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联络员须为诤友 (第1/3页)
“他现在主要负责的是文字综合这块。”
刘志刚说完,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他笔头怎么样?”江昭宁打破了沉默,语气平静,听不出波澜。他似乎抓住了最关键的一点。
“写作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刘志刚这次回答得毫不犹豫,语气甚至带着几分赞叹,“他是正儿八经的中文系高材生,功底非常扎实。”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字精准有力,而且特别善于领会和转化政策精神。”
“现在办公室很多有分量的综合材料、重要报告、领导讲话稿,核心部分都出自他的手笔。”
“市里几次大型会议的典型经验材料,也是他主笔,反响都很好。”
“可以说,是咱们县委办一支名副其实的‘笔杆子’。”刘志刚对林夕的业务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给我一份他写的报告。”
刘志刚从那叠资料里抽出了一份报告。
江昭宁的目光落在报告标题之下的核心段落上。“全县企业违规排污举报处理情况”几个醒目的黑体字跃入眼帘。
他的目光下移,林夕的笔触如解剖刀,清晰而不避讳:“经持续彻查,截止X年X月,确认存在违规排放企业计37家,其中规模以上18家,已立案处罚35家,责令限期整改27家,关停取缔2家,涉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违规建设。”
冰冷的数据之后是更为凌厉的文字:“后续巡查发现,其中8家受处罚企业仍存偷排迹象。”
“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县环境监察大队对其采取按日连续计罚强制措施。”
“案件后续将由县人民检察院介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建议强化在线监控联网监管与不定期突击抽检频次并举,对顶风违法者务必形成有效震慑。”
字字铿锵,句句如铁。
没有一句浮于表面的颂扬套话,没有半分因涉及当地“纳税大户”而和稀泥的委婉回避。
林夕的笔不只是书写,分明是穿透了某种惯常的遮蔽,用锋利如刃的文字镌刻着真相的艰难印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