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2章 禅意农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2章 禅意农诗 (第1/3页)

    道信大师在双峰山聚众垦殖、定居修禅的成功实践,如同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迅速生根发芽。

    他的继承者,五祖弘忍(公元601-674年)在黄梅冯茂山进一步发扬光大农禅传统,其“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的记载,清晰地表明劳动已成为僧团供养自足的主要手段。

    及至“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时代。

    百丈怀海禅师(公元720-814年)更是将“农禅并重”思想系统化、制度化,明确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丛林根本规约,并身体力行垂范,“凡日给执劳,必先于众”。

    这一石破天惊的清规,彻底斩断了僧侣对世俗供养的过度依赖。

    确立了以农耕劳作实现经济自养的根本原则。

    从道信“坐作并重”的奠基,到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铁律,农禅并重完成了从生存智慧到修行法门的华丽蜕变。

    它不仅解决了僧侣的吃饭问题,更从精神内核上使佛教与崇尚勤劳自立的华夏农耕文明血脉相连。

    化解了千年排异的危机,为佛教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天地。

    道信所开辟的“农禅并重”之路,成为支撑中国佛教千年巍峨殿堂不可或缺的基石与钢梁。

    从此,禅者之姿悄然异于他方。

    他们既是蒲团上的静思者,亦是田野上的力行者,两种身份的交织,在中国文学史上迸发出独特诗性。

    禅诗并非总是烟霞梦幻之语,其另一面深刻沐浴在浓郁的稻菽泥土芬芳之中。

    唐代布袋和尚那首“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偈子,便是农禅境界的诗化典范——弯腰退步插秧的身影里,隐藏着对无我虚境、不争心法的深邃体认。

    “低头见天”、“退步向前”,寥寥数笔,便将禅悟的形上玄机融入弯腰农事的具象瞬间。

    “道”本在寻常,它不在天外悬垂的云雾里,恰恰藏在插秧老汉的躬身退步中。

    清凉寺流传的禅意农诗,更是禅境化生的绝美注脚。

    明代在此弘法的澄月禅师留下“掘地倦来眠一觉,锄头当枕胜珊瑚”一句,将劳作后的酣眠写得如同帝王享受,平凡的农具升华为价值连城的珍宝。

    “开畲垦地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