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铸造厂 (第3/3页)
现代铸造厂的中频电炉、光谱仪、预处理站、喂丝球化站、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些精良的设备和高度的自动化、数据化流程,保证了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但他知道,这套现代工艺几乎无法直接照搬到1950年。
他学的不是如何操作设备,而是理解了球墨铸铁生产的每一个物理化学过程的本质。
现在,他需要做的是“翻译”和“降维”——将这套知识,转化为1950年的“前进厂”能用土办法实现的工艺。
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1950时空球墨铸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前置条件”的标题,开始逐一列出必须解决的难题。
核心难题是球化剂与孕育剂
现代使用成分精准、预合金化的稀土镁硅铁合金,安全、高效、球化效果稳定。
1950时空几乎没有现成的商品化球化剂,而且当时金属镁是战略物资,极其昂贵且难以获取;稀土更是新奇事物,如何提纯、如何与镁、硅铁制成合金,是绝密技术。
解决办法,就是必须设法搞到极少量的纯镁锭和稀土富集物。
陈晓克想着前期可以从现代运输过去,慢慢再想办法
可以尝试在厂内用坩埚炉自行熔炼配制“土法稀土镁硅铁合金”。这需要反复试验配比,过程危险,且成分极不稳定。
这是最大、最难的技术壁垒,是“从0到1”的突破。
孕育剂上,也可以从现代运输过去高效孕育剂,再从1950时空慢慢找 75硅铁。
硅铁还是相对好找的。
还要改造熔炼设备,也就是冲天炉,需要采用碱性炉衬,尝试在炉内或炉外进行脱硫处理,尽最大可能降低原铁水硫含量。
这是成功的前提!
还要千方百计提高出铁温度,以保证球化反应顺利进行。
球化处理工艺上,只能用最原始的冲入法。
即在堤坝式浇包的一侧凹坑内放入碎块状球化剂,盖上铁板或硅铁粉,然后冲入高温铁水,利用铁水的冲刷和热量使球化剂反应。
检测与质量控制上,因为没有任何现代化检测设备。
成分靠炉前三角试片白口深度估算,球化成功与否全靠肉眼观察火苗和经验。
实际上最简单的检验方法就是砸断试棒,用肉眼观察断口。
成功球化应是银灰色致密断口,有韧性。
这是邹师傅这样的老师傅必须练就的“火眼金睛”。
想着1950时空的生铁来源复杂,硫磷含量高;废钢杂质也多。
应该严格筛选炉料,尽可能使用低硫生铁和干净废钢。这需要罗文昌有“淘换”物资的极大本事。
陈晓克合上笔记本,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前途光明,但道路极其曲折。
在1950年生产球墨铸铁,是一次真正的“土法上马”的科学试验。
所以不能着急,要一步一步来。
首先还是要在1950时空把各种准备工作做好,才能开展真正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