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丝绸古道起烽烟 (第2/3页)
张望的百姓。
"司令,"赵铁柱前来复命,"粮仓守军想放火,被我们及时制止。缴获粮草足够大军半月之用。"
覃勇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身上:"开仓,分些粮食给关内百姓。另外,派人快马向朝廷报捷。"
河西走廊的收复出乎意料的顺利。大军所到之处,州县纷纷归附。两个月后,前锋抵达敦煌。
文化参事李文书是个文弱书生,他第一时间带着文书队赶到了莫高窟。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如绞——几个洞窟被乱兵当成了马厩,壁画上满是污痕;藏经洞的经卷散落一地,有些已经被撕来生火。
"住手!"李文书看见几个兵痞正要撕经书点火,冲上去一把夺过,"这都是先人留下的瑰宝啊!"
兵痞头目狞笑着拔出刀:"穷酸书生,滚开!老子要取暖..."
话音未落,赵铁柱带人冲了进来。三下五除二制服了这些兵痞,李文书这才松了口气,小心翼翼地整理散落的经卷。
"李参事,"赵铁柱好奇地翻看一本经书,"这些旧纸片真有这么珍贵?"
"赵连长你看,"李文书指着一幅被污损的壁画,"这是盛唐时的飞天,一千多年的古物了。这些经卷记载着西域的历史,是文明的见证啊..."他说着声音哽咽了。
当晚,李文书在油灯下一片片拼接被撕碎的经卷。赵铁柱巡夜路过,看见这个文弱书生熬得双眼通红,忍不住坐下帮忙。
"我爹在世时常说,"赵铁柱笨拙地整理着碎片,"一个民族要是忘了自己的根,那就真的完了。"
李文书惊讶地抬头:"没想到赵连长有这般见识。"
"粗人一个,"赵铁柱咧嘴笑了,"就是觉得,咱们打仗不光为了收复疆土,更要保住这些文明的印记。"
出玉门关,风沙更烈。覃勇的主力在哈密与叛军遭遇。叛军头目阿布都拉仗着熟悉地形,把主力藏在雅丹地貌的沟壑中。
"大帅,强攻伤亡必重。"参军指着地图,"他们熟悉每一条沟坎。"
覃勇沉思良久,突然问:"哈密百姓最需要什么?"
"水。"向导立即回答,"今年大旱。"
次日,大军停止进攻,反而在绿洲边缘开挖水渠。赵铁柱的特务连化装成商队,混入叛军控制的村落分发粮食。
"官军真给我们修水渠?"一个老农不敢相信。
"老人家,水渠修好了,您家的葡萄园就有救了。"赵铁柱帮着挑水,"那些头人争权夺利,苦的不是百姓吗?"
消息很快传到叛军大营。阿布都拉暴跳如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