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第52章 卢阎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卷 第52章 卢阎王! (第2/3页)

 崇祯定下破天荒之举,六部尚书同列主考。

    这在大明史上,从未有过。

    六部自行选才,各取所需。

    当然,若自己选的人出了问题,板子自然也打在自己头上。

    当崇祯说出监试官由曹化淳担任时,朝堂再次死寂。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次科举负责维持秩序的,不是卫所兵,而是净军。

    由魏忠贤所创、现归皇命节制的净军。

    两万五千名净军守科场,基本上能做到人盯人。

    崇祯倒是想看看,他们还怎么舞弊?

    太监不得上朝,不得称臣,不得执政,更不得参与科举。

    此乃祖训!

    祖制?名声?遗臭万年?

    崇祯冷笑,与那些贪腐污秽的读书人相比,这些冰冷嗜血的净军,反倒更纯粹。

    朝臣哑口无言。

    “散朝!”

    崇祯站起身,甩袖而去。

    此刻,他还有更要紧的人要见,没空和他们磨牙。

    东暖阁中,卢象昇正候着。

    京城此刻前所未有的热闹。

    自崇祯下令凡院试及格者,皆可入京会试,又给寒门学子拨银提供食宿,全国学子蜂拥而至。

    短短半月间,京师人口暴增。

    十几万读书人挤满了城中街巷,驿站客栈无不人满为患。

    这一届会试的规模,堪称大明开国以来之最。

    陕西虽设有分考场,但大部分学子仍不远千里赶来京师。

    连远在广西的考生,也借驿站接力,一路北上。

    历来科举分三榜:南、北、中。

    所谓三榜,并非名次,而是按地域划分。

    南榜占优,江浙、南直隶学子才华横溢,录取比例最高。

    北榜次之。

    而中榜所属的云贵川、凤阳四地,历年皆为陪跑。

    明制规定,一科百人上榜。

    南榜取五十五,北榜三十五,中榜十人。

    不管实际水平如何。

    这意味着,即使西南之地无人及格,也要硬取十人上榜。

    即便南方学子满腹经纶,也只能取五十五名。

    所谓祖制,实则桎梏。

    卢象昇便是南榜出身。

    他太清楚这种制度压下了多少真才实学之士。

    而如今崇祯废除了地域限制,录取名额不设上限。

    更是以民生为题。

    这意味着,谁真懂百姓疾苦,谁能以实用之学治世安民,便能中举。

    卢象昇感慨万千。

    而崇祯看着他,更是他妈的感慨。

    面前这位浓眉阔面、气势逼人的读书人,与印象中的儒生迥然不同。

    他没有曹文诏的肃杀威势,也没有孙传庭的儒雅锋芒。

    若要形容,只能说他有股匪气。

    崇祯六年,他声名鹊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