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就地取材 (第1/3页)
夜色褪去,山谷在晨曦中苏醒,河水的哗哗声与林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
动力车间银灰色的外壳上凝结着露水,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但赵四和冯卫国没有时间欣赏这晨景,简单的早饭后,便带着王永革和几名懂些水文、地质的工人和技术员,沿着河岸向上游进发。
河谷两岸是陡峭的山坡,植被茂密,几乎无路可走。
他们只能用柴刀劈砍藤蔓,手脚并用地在湿滑的岩石和松软的腐殖土上艰难前行。
衣服很快被露水和汗水打湿,沾满了草屑和泥浆。
赵四走在最前面,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河道。
他需要的,是一个理想的坝址。
河道相对狭窄,两岸基岩坚固,能够承受筑坝的压力,同时上游最好有一个相对开阔的谷地,能形成一定的库容,以调节水流,保证枯水期的发电量。
落差自然是越大越好。
冯卫国虽然年纪稍长,但行伍出身的底子让他步履依旧矫健。
他一边拨开挡路的枝条,一边喘着气说。
“赵专家,这山里找块平地都难,要找你说的那种‘咽喉’地段,不容易啊!”
“正因为难,以前才没人打这里水的主意。”
赵四应道,他的注意力全在河道的地形变化上,
“但我们等不起,必须找到。”
走了约莫两三里地,河道在这里拐了一个急弯。
水流受山崖阻挡,变得湍急,白色的浪花拍打着黝黑的岩石,发出轰鸣。
赵四停下脚步,仔细观察。
这里的地形果然有些特殊。
拐弯处,一侧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岩石裸露,看起来十分坚硬;
另一侧虽然坡度较缓,但也是坚实的山体。
河道在此处被天然收束,宽度不足二十米。
向上游望去,地势略显开阔,形成一个小的葫芦口。
“老王,测量一下流速和大致水深。”
赵四下令。
王永革立刻和一名技术员拿出简易的浮标和秒表,在相对平缓的岸边进行粗略测量。
冯卫国则带着人勘察两岸的岩石情况,用地质锤敲敲打打。
“赵工,这里流速很快!水深也不错!”王永革汇报。
“主任,这边岩体很完整,是硬质砂岩,适合做坝基!”另一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赵四爬上河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俯瞰整个河道拐弯处,心中快速计算着。
这里的天然落差大约有四五米,如果修筑一座几米高的拦水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