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一章:歧路抉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一章:歧路抉择 (第1/3页)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夏之交的武汉,空气中弥漫的血腥与恐惧,并未因持续的清剿而散去,反而如同梅雨季的湿气,沉甸甸地渗入骨髓,凝固在每一个角落。军官教导团内,人人自危,往日里尚能维持表面客套的同僚之间,如今也筑起了无形的高墙,交谈仅限于无关痛痒的军务或刻意的政治表态,眼神深处藏着难以言说的审视与提防。

    谢文渊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无声的漩涡中心。表面的他,依旧按时参加课程,完成战术作业,甚至在某些必须表态的场合,说出一些符合“主流”的、空洞的口号。但他的内心,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撕裂与煎熬。白日里,他强迫自己扮演一个逐渐“认清形势”、“迷途知返”的军官;深夜里,对着那本方紫石砚和写满忠烈与新添枉死者的名册,他才敢直面自己那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悲愤与质疑。

    他无法忘记那些被带走的同僚最后的目光,无法忘记报纸上那些被污名化的昔日战友,更无法将城内不时传来的枪声与“革命”二字联系起来。王启明的话像警钟一样在他耳边回响:“你也要早做打算。”

    怎么做打算?投向哪一边?南昌?那里是“清党”的策源地之一。留在武汉?这里虽暂时是“左派”中心,但风雨飘摇,前景莫测。更何况,他对这种基于派系利益而非国家民族前途的争斗,从心底感到厌倦与排斥。

    就在他深陷彷徨,几乎要被这沉重的压抑吞噬之时,一个极其意外的访客,在一个雨夜敲响了他的宿舍门。

    来人穿着普通的市民长衫,戴着斗笠,帽檐压得很低,雨水顺着蓑衣滴落。当对方抬起头,露出那张虽经风霜却依旧带着几分书卷气的熟悉面孔时,谢文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是他在保定军校时期结识的同窗,时任第四军某师参谋的吴石!

    “石兄?!你……你怎么来了?!” 谢文渊又惊又喜,连忙将吴石让进屋内,警惕地关好房门。保定军校一别,各自投身革命洪流,虽偶有耳闻,却已多年未见。

    吴石脱下湿漉漉的蓑衣,露出一张疲惫却目光锐利的脸。他比谢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