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金陵淬砺 (第2/3页)
后投效桂系、凭借自身努力重新崭露头角的湖北籍军官。这个身份经过他在桂系部队中有意无意的塑造,已基本稳固,经得起一般性的核查。
“卑职遵命!定当努力学习,不负军座、师座栽培!” 在团部,他对着前来传达命令并表示“祝贺”的团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脸上适当地流露出感激与振奋之情,将一个渴望得到晋升机会的普通军官角色扮演得无可挑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初春,谢文渊告别了咸宁驻地,乘坐火车前往南京。当他再次踏上这条数年前曾随北伐军走过的铁路线时,心境已截然不同。昔日是挥师北进的豪情,如今却是孤身潜入龙潭虎穴的谨慎。
南京,虎踞龙盘,作为新的首都,到处都在大兴土木,试图营造出一种新兴气象。但与武汉相比,这里的政治空气更加凝重,军警特务的身影随处可见,言论管制也更为严厉。陆军大学设在紫金山下的原民国陆军大学旧址,戒备森严,气氛肃穆。
入学伊始,便是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军事技能复核。谢文渊凭借其真实的黄埔底子和在基层部队磨练出的过硬本领,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在填写各种表格时,他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关于“东征北伐后至加入第十九军前”这一段经历的描述,含糊地以“伤愈滞留、寻找部队未果、辗转流离”等理由搪塞过去,重点突出在第十九军的“功绩”和对“革命领袖”的“拥戴”。
特别班的学员,多是来自各部队的营、团级军官,年龄、背景、派系各不相同。课堂之上,讲授的是德、日先进的参谋业务、师旅级大兵团作战指挥、国防战略等高等军事学术。谢文渊如同久旱逢甘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深知,这些知识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是极其宝贵的。他缜密的思维、扎实的实战经验以及对战术的深刻理解,很快便在学员中脱颖而出,连一些眼高于顶的教官也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课堂之外,才是真正的考验。学员们私下里的交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